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典籍,蕴含着光辉漫长的中国历史的精华。《论语》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与《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相提并论。《论语》英译本众多,与此相应,关于其英译本的研究著作也数量惊人。基于对《论语》英译本研究文献的仔细研读和对前人在此领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理解,本论文对理雅各,韦利和罗思哲,安乐文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此项研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原著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具体对比,以表现由于译者受到特定的时代及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译本的不同,进而对三种译本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译本的对比主要从两方面出发:对《论语》中关键词的翻译,和《论语》中特殊句式及修辞的翻译。这部分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在对这些典型例子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有很大影响。理雅各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尽管其译本不乏词对词的直译,但译作忠实于原作。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和汉学家,韦利翻译《论语》的目的在于超越理雅各对注释的依赖,想要传达原著的本意。韦利注重译本的通顺和优雅,竭尽全力将古汉语翻译为地道的现代英语,因此,其译本富于文学性和现代性。安乐哲与罗斯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异化手法,大量使用动名词和完成时态来阐释《论语》中的哲学思想。在他们看来,从哲学角度诠释《论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准确传递孔子的言论向西方世界传播孔子思想。由于受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三个泽本呈现不同的特色。基于以上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理雅各的泽本在对原著的忠实性上更胜一筹;韦利的译本最好地传递了原著的文学性;安乐哲与罗斯文的译本在传播孔子哲学思想上明显高于其余两个译本。其原因在于三个译者不同的身份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对译作的影响。研究结粜再次验证了假设:译者的:F体,肚对译本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