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CBCT正中矢状面上的相关数据,对大量研究对象上颌后牙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以便为临床工作作出指导。材料和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的符合要求的CBCT影像资料150例(男性及女性各75例),在特定的测量平面上,先通过定点,然后测量以下项目:上颌后牙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上颌前磨牙根尖点到牙槽骨颊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上颌磨牙根分叉点到牙槽骨颊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并将所得数据合并成8组:女性上颌第一前磨牙、女性上颌第二前磨牙、女性上颌第一磨牙、女性上颌第二磨牙、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男性上颌第二前磨牙、男性上颌第一磨牙、男性上颌第二磨牙,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合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角度测量结果: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体长轴的方向相对于牙槽骨长轴均偏向腭侧,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超过半数偏向腭侧大于20。,上颌第二前磨牙则超过半数分布于偏向腭侧0。到20。之间。上颌第一、二磨牙牙体长轴的方向偏向颊腭侧的均有,其中上颌第一磨牙牙体长轴偏向颊侧的占45.6%,偏腭侧的占54.4%,上颌第二磨牙牙体长轴偏向颊侧的占91.1%,偏向腭侧的占8.9%。(2)线距测量结果: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尖点到颊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3.23±1.38)、 (4.01±1.38)mm;女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尖点到颊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14±1.33)、(3.18±1.36)mm。男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分叉点到颊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7.24±0.98)、(8.40±1.17)mm;女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分叉点到颊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6.81±1.01)、(7.60+1.04)mm。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尖点到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6.68±1.92)、(7.47±1.45)mm;女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尖点到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7.33±1.64)、(7.36±1.29)m。男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分叉点到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6.69±0.92)、(7.41±1.06)mm;女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分叉点到腭侧骨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6.40±0.77)、(6.71±0.87)m。(3)性别差异:男性及女性在上颌第一、二前磨牙根尖点或上颌第一、二磨牙根分叉点到颊侧骨板的距离,和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点或上颌第一、二磨牙根分叉点到腭侧骨板的距离,以及上颌第一、二前磨牙根尖点到颊腭侧骨板的距离的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及第二前磨牙上牙体长轴较牙槽骨长轴偏向颊/腭侧的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山东地区成人上颌后牙与牙槽骨的倾斜方向不一致,上颌前磨牙牙冠均偏向腭侧,上颌第一磨牙与牙槽骨倾斜方向基本一致,上颌第二磨牙则大部分偏向颊侧。在上颌前磨牙区,男性及女性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有性别差异。在上颌前磨牙及磨牙特定位点处,男性及女性颊侧骨板的厚度有性别差异。对于上颌后牙特定位点颊侧及腭侧骨板厚度的比值,男性及女性在前磨牙区有性别差异。利用CBCT对上颌后牙与牙槽骨的位置及方向关系进行研究可为后牙区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以指导使修复体达到最佳受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