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与实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指明灯。运动健儿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奖牌数量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项目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伴随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精英运动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在奥运争光战略的背景下审视了四川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逻辑、问题与发展途径,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出新的思路与参考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队伍规模逐步扩大,主要在各级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体校为主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过渡。(2)运动员的选材途径主要通过各种级别的赛事,以此来评判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竞赛水平;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安排上的冲突,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阻碍了奥运争光战略背景下的四川省竞技体育发展。(3)四川省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教练员在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教练员学历结构和执教年限无法并驾齐驱;教练员在工作中有选材、比赛、输送人才等方面的压力。(4)有运动资质的青少年在选择学校意向上,更倾向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或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导致“金字塔”底层的体校培养人才链断裂,招生规模锐减。(5)四川省各州、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队伍规模相差悬殊,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夏季奥运会常设项目布局比较齐全,冬奥会项目开展较少;优势项目和夺金项目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较少。(6)对四川省后备人才培养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培养单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支出,吸引社会融资较少;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实际资金需求不相符合。针对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在四川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竞技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外一些国家和国内其它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仅供四川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提供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