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G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关键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5G技术的先行者,中国积极布局5G产业,谋求海外发展。然而,以中美贸易争端为表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对5G发展发起了挑战,美方浇筑关税壁垒和舆论壁垒横亘于中国5G企业与海外市场之间,发动舆论攻势进行抹黑动作和污名化建构,造成中国5G企业“走出去”和5G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5G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经验,也有赖于舆论和宣传,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中美双方的5G议题报道实际出发,选取《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作为代表性媒体,以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为报道样本区间,依托臧国仁的三层次结构框架理论对语料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探讨中美两报在国际舆论上就该议题展开的话语博弈和框架竞争,呈现双方的报道框架及其背后折射的价值意涵,以期为中国5G发展与传播贡献新闻传播学视角。研究发现,中美两报通过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结构架设和内容填充,建构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体现了特定的核心话语和建构技巧。《中国日报》以“中国领先”为核心话语,在合作共赢框架下建构了中国5G正面形象,使其成为5G技术先行者、5G标准引领者和5G合作倡导者;《华尔街日报》则围绕“5G危机”核心话语,采取竞争对抗框架塑造了中国5G负面形象,对其进行身份质疑、技术否定和扩张抵触。本文认为,《中国日报》与《华尔街日报》5G议题报道在主题选择、结构搭建和修辞表达三个方面中,呈现出政治化、失衡化和污名化的媒介偏向;在话语互动和框架竞争过程中突出了技术、专利和市场的舆论关注点。以偏见和焦点为基础,本文针对中国5G对外传播的问题和国际5G市场的舆论关注,探析5G对外传播的策略,让媒介讲好中国5G故事,让企业“走出去”和声音“传出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