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绘画中的影与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ientist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中国绘画中极少出现影子,主要的理论著作中也鲜有提及,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画与影子无关。通过研究发现,古代中国画不仅关注影,而且存在一些与影子相关的技法与观念,对绘画的创作、审美以及历史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便有了对影子的正确认识和独特观念。“影景同字”、"恶影畏迹”等都是古代思想中的珍贵财富。然而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思想对影的探讨没有走向“光影”,而是集中在"形影”方面。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哲学中对“形神’’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影”进入了“形神”关系之中,产生了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些都为绘画中利用影,创造了思想基础。其次,由于影子与中国画对“形”的要求暗合,利用影子提炼绘画造型的方法就产生了。在人物画领域,苏轼借助影子来讨论传神,并介绍了“灯下取影”的造型方法,对人物画的创作有积极意义。花鸟画中,墨竹墨梅都有源始于“月下摹窗影”的传说,虽然这种起源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传说本身体现了影子与水墨绘画的重要联系。事实上“以影取形”的造型手段,在古代绘画中被广泛使用、认可,不仅助益了绘画创作,而且给中国画的转型带来了灵感。再次,在明清写意风潮兴起之际,“舍形悦影”的观念被提出,并成为写意绘画的重要的理论。在写意思想里,“影”成为绘画脱略形似之后的依托,为绘画的自由表达提供了理论支持。"舍形悦影”由徐渭提出,并得到八大山人、石涛、郑燮等重要写意画家的认同和宣扬,推动了绘画的演变。“影”对中国画的意义,超出了技巧,进入创作、审美领域。
其他文献
先天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俗称五音不全。这种缺陷既不归因于脑损伤、听觉丧失、认知或社会情感的错乱,也不缘于缺少与音乐的接触。据报道,
本文以蒙古族“博”祭天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地区车留金“博”七月七日祭天仪式为例,通过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并从所掌握的文献及相关书籍资料入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