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视阈下的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被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四大小说家之一,并认为他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杰出继承者”。他的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1985)、《老无所依》(2005)、《路》(2006)等。麦卡锡通过书写苍凉冷峻的边疆、灰暗混沌的末日、令人窒息的暴力来探讨善与恶、生与死等深刻问题,深入探索人性的奥秘,揭露人性的阴暗。《路》作为麦卡锡最近的一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和“后启示录”小说。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世界毁灭之后,一对幸存的无名父子在荒凉绝望的境遇中不断向南方行进的求生之路。在路上,父子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追杀,目睹了在上帝隐退的世界里撒旦的横行。父子二人艰难的求生之路展现了末日世界中最后的温情与希冀,构建了失去人性的世界里“好人”的标准,实现了在现实世界与精神空间中的成长与超越。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切入,在梳理国内外对《路》的研究基础上,挖掘《路》中蕴含的成长小说元素,继而论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阐释《路》的可行性。本文基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两个维度,解读小说中父子俩在末日世界的艰难求生。他们作为彼此的引路人相互扶持,在向南行进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父亲作为儿子生存的引路人,在艰难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存处境下,心怀希望,指引儿子获得生存技能并逐步适应环境;儿子作为父亲精神的引路人,在人性、良知、社会秩序缺失的境遇下,通过自己的纯真一步步帮助父亲重塑道德感,维持了“好人”的标准。父子二人的成长给“后启示录”的世界带来了希望。从更为广阔的语境来讲,成长小说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和精神版图有着密切的联系。《路》中的灾难与末日书写对当代美国“后9·11”的社会语境有着象征性寓指。《路》中指出的末日“好人”标准不仅象征着个体的成长与超越,更是灾难后医治社会的良方与希望。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媒体技术逐渐被运用到中国的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和英语教学的结合也把中国的英语教学推向了新高潮。虽然中国农村学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晚于城市学校
雷声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发的能使舰船和飞机共享跟踪巡航导弹和飞机的实时数据的计划,正在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关系到该公司能不能在 2010年前拿下高达 30亿美元的生产活儿。 这个历时15年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并开创了俄国文学新的历史时期。果戈理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盛誉,
本系列文章深度调查了各种失败的处理器种群.每一篇文章探索了造成一种特殊的处理器种群消亡的重大设计错误.每一种重大的设计错误还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中国也有了更多和其他国家分享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及媒体等资源的机会。中国现在出现了大量的国外影视
学位
人口数量问题一直以来是人口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人口问题不单单是人口总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在人口结构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俄罗斯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俄罗斯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增加财政负担、降低劳动生产效率并且激化代际关系,同时也认为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会孕育新的消费模式和市场,并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