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新型城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旧城区出现了“空间功能老化、道路交通不畅、建筑形态混乱、风貌损毁严重”等问题,致使相应的老、旧城区内空间生活条件与环境生态恶化,亟待加以保护更新。而位于老旧城中的商业街,曾经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活动中心,也因为自身城市功能、商业业态与居民生活环境条件跟不上现代化文明生活提升、新兴商业模式替代、互联网虚实结合的营销方法、路径等多重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旧城区出现了“空间功能老化、道路交通不畅、建筑形态混乱、风貌损毁严重”等问题,致使相应的老、旧城区内空间生活条件与环境生态恶化,亟待加以保护更新。而位于老旧城中的商业街,曾经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活动中心,也因为自身城市功能、商业业态与居民生活环境条件跟不上现代化文明生活提升、新兴商业模式替代、互联网虚实结合的营销方法、路径等多重叠加的快速变革步伐,旧城商业街逐渐面临“空间局促、交通不畅,形态老化、风貌迷失,环境杂乱、生态失衡”而萧条衰落的尴尬困境。如何提升旧城商业街的功能、激活营商环境动力、注入商住文化活力,更好呈现“三生”(生活美好、生产丰盛、生态和谐)的城市精神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地延续本土的地域文化,是当前旧城商业街更新设计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旧城更新研究为背景,以旧城商业街为研究对象,从旧城更新视角切入内容研究。首先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旧城更新的理论、观点与模式演化,研究更新设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旧城商业街所采用的更新模式、设计方法。其次面对旧城商业街存在的地域性“空间、风貌、环境、业态”等功能与业态的主要问题,从“宏观的街区空间肌理、中观的街道界面形貌、微观的建筑环境氛围,以及街巷内的业态分布”等要素系统的空间层次入手,针对过去在旧城商业街更新所出现的“更新程式化、整治形象化、创新套路化、业态同质化”等设计问题,尝试结合国内外优秀“商业街更新设计”案例做对比研究与模式、方法解析。其三将商业街区所处的地域文化融入商业街的更新范畴之中,使之形成“功能重组、空间重塑、活力重启”的核心设计理念,从而提出地域性旧城商业街的“整体性更新模式”、“系统性设计策略”及“要素性实施途径”的动力激活方法和路径,以期能满足旧城商业街在更新、改造后动力可持续并得到长远发展。最后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南官新天地”项目进行实例研究验证,希望在“更新理论”与“地域性设计”实践研究方面对旧城商业街的更新设计策略做进一步勘验和推进,为以后相类似的城市旧城商业街更新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空间信息网络中,空间网络与地面各类网络相连形成域间互联,因此需要通过域间路由协议实现不同域之间的路由交换,而现有的域间路由协议主要是BGP协议。但是,如果直接在空间信息网络中采用BGP协议,由于BGP协议的探测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探测链路状态的变化。此外,空间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因此,传播时延长,这会导致路由收敛时间较长,影响网络的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面向空间信
产业、人口与空间是城市的有机组成要素,三者间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的重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人口进入转型的第Ⅲ阶段、城市进入存量提升阶段,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新要求,推动产业、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产业、人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究转型驱动下产业、人口、空间演变的机理和规律,并以吴江区为例,构建耦合
村落遗产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乡村各类物质及非物质遗存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村落遗产面临着不被重视,价值认知不足导致保护工作不力的问题。当下对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呈现出由遗产单体及周边环境至村落整体的多尺度趋势,但仍缺乏对更大尺度价值内容的关注。村落群落存在与生物群落相似的属性特征,可为当下研究村落遗产的多尺度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为明确村落遗产更为全面的价值内容,可尝试
平台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功能拓展的重要载体。镇域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我国区域经济组成的基层单元,通过平台建设增强镇域企业的根植性,并以此为核心建设区域营商环境,对我国基层经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明晰了嵌入式经济平台的概念内涵,结合平台双边企业和地方的联系特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地域嵌入、社会嵌入和网络嵌入;
十九大提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品质提升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商业中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彰显城市魅力、承载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商业中心体系呈现空间与功能重构趋势。与此同时,商业中心体系内部也存在同质化、空间布局失衡、品质低下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城市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梳理城市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下的法定遗产保护类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的物质载体之一。2017年12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实践开启了新征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比较与专家访谈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出发,以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价值保护差异性为线索,结合住建部的职能特征以及名城保护体系整体性
城中村中存在着许多非正规现象且城中村具有容纳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但是目前的城中村改造等正规化的过程对非正规现象的作用机理关注不足且往往忽视城中村中流动人口的生活需求。本文基于非正规视角对城中村生活空间的研究,探索城市规划的响应策略,以回应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忽视流动人口的生活需求的问题。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城市漫游、生命历程研究、对比分析、文献研究、案头研究等研究方法,获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