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下的法定遗产保护类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的物质载体之一。2017年12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实践开启了新征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比较与专家访谈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出发,以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价值保护差异性为线索,结合住建部的职能特征以及名城保护体系整体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下的法定遗产保护类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的物质载体之一。2017年12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实践开启了新征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比较与专家访谈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出发,以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价值保护差异性为线索,结合住建部的职能特征以及名城保护体系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对历史建筑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本研究以10个试点城市保护认定工作为重点研究范围,围绕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与保护实践两方面,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试点工作,对2008年历史建筑概念确立开始至今约12年的历史建筑保护历程进行回顾。其次,本研究对比分析历史建筑与建筑遗产、文物类建筑遗产之间的概念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反馈,根据已有的研究归纳总结历史建筑作为建筑遗产的通属特征与专属特征。之后,本研究依据对各试点城市历史建筑认定条件、评估指标的研究,分级建立关键词库,一级关键词库收录历史建筑价值类型关键词,二级关键词库收录历史建筑价值影响因素关键词。其中,第三章根据认定条件建立关键词库,不做深究,只做粗略的筛选。第四章在综合参考认定条件关键词库与试点城市历史建筑评估指标研究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筛选建立一级、二级评估指标关键词库,并作为第五章指标框架的建构来源。第五章在评估指标关键词库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试点城市调研以及两轮问卷调查,确立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框架及指标权重,并进行地方实践检验。此外,本研究对试点城市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保护实践进行总结,延续地方对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的探索,将历史建筑认定条件的弹性特征应用到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中,在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框架中,增加了“地方特色价值”加权方案,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综合价值得分与单项特色价值得分对于价值评估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空间信息网络中,空间网络与地面各类网络相连形成域间互联,因此需要通过域间路由协议实现不同域之间的路由交换,而现有的域间路由协议主要是BGP协议。但是,如果直接在空间信息网络中采用BGP协议,由于BGP协议的探测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探测链路状态的变化。此外,空间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因此,传播时延长,这会导致路由收敛时间较长,影响网络的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面向空间信
产业、人口与空间是城市的有机组成要素,三者间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的重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人口进入转型的第Ⅲ阶段、城市进入存量提升阶段,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新要求,推动产业、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产业、人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究转型驱动下产业、人口、空间演变的机理和规律,并以吴江区为例,构建耦合
村落遗产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乡村各类物质及非物质遗存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村落遗产面临着不被重视,价值认知不足导致保护工作不力的问题。当下对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呈现出由遗产单体及周边环境至村落整体的多尺度趋势,但仍缺乏对更大尺度价值内容的关注。村落群落存在与生物群落相似的属性特征,可为当下研究村落遗产的多尺度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为明确村落遗产更为全面的价值内容,可尝试
平台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功能拓展的重要载体。镇域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我国区域经济组成的基层单元,通过平台建设增强镇域企业的根植性,并以此为核心建设区域营商环境,对我国基层经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明晰了嵌入式经济平台的概念内涵,结合平台双边企业和地方的联系特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地域嵌入、社会嵌入和网络嵌入;
十九大提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品质提升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商业中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彰显城市魅力、承载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商业中心体系呈现空间与功能重构趋势。与此同时,商业中心体系内部也存在同质化、空间布局失衡、品质低下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城市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梳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