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冲突主要是指当个体在某个意志行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或需求,而又不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或满足这些需求时,使个体心理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因此,本研究将心理冲突定义为“在同一有机体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目的、冲动、需求、动机、行为同时发生,从而导致个体处于矛盾状态。”“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农民工的心理冲突问题不仅与农民工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同时还可以作为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中国当代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对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展开研究,不仅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提供资料,为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提供指导,同时还可以为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中80后占多数,他们又常常被称为农二代。新生代农民工与原生代农民工相比无论是在成长背景、价值取向还是所面临的生活与成长任务等方面都存在其独特性。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原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展开比较性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掌握这两个群体的心理冲突特点,也可以把握住这两代农民工成长背后的时代脉搏和社会价值体系。近年来由于心理冲突导致的农民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农民工心理冲突目前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心理冲突进行研究,包括农民工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缓解农民工心理冲突的方法,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同时由于研究者视角的不同,该领域还存在较多争议,农民工心理冲突结构的建构存在一定分歧,缺乏能测量农民工心理冲突的有效问卷,有关农民工心理冲突特点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自编的《农民工心理冲突调查问卷》,收集吉林省内年龄在16到55岁的农民工419名有效被试信息作为研究样本,问卷内容从生活问题、职业问题、归属问题、发展问题、婚恋问题、交流问题等六个维度及性别、学历、职业、地域、收入、务工时间等六个人口学变量的角度,对农民工心理冲突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原生代农民工在各因子上表现出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原生代农民工在归属问题、发展规划、情感冲突、交流问题四个因子的心理冲突得分高于新生代农民工。2、由于生活责任问题,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得分普遍高于女性,且原生代的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得分高于新生代的男性农民工。3、由于对生活预期的差异以及与周围人比较愿望的差异,省外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得分普遍低于省内农民工。4、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基本呈下降趋势。5、建筑业农民工在归属问题上的心理冲突得分高于物流业和制造业。建筑业和物流业农民工在情感冲突、恋爱渴望因子上的心理冲突得分高于制造业。6、随着收入的增高,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曲线的变化。7、随着务工时间的增高,农民工的心理冲突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曲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