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程”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世界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活动课程”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每种背景下的“活动课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渊源。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到近代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学者,他们所倡导的尊重儿童个性的“活动教学”思想不断发展,不断促进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后来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以杜威为代表提出了“活动课程”思想,掀起了“进步教育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教育者,推动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 但我国九十年代的新型“活动课程”不同于杜威及其追随者的一味与学科课程对立的“活动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和学科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以便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依据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理论设计的“活动课”与“学科”的结合构成了学科类活动课。随着对我国新型“活动课程”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新型的中学“学科类活动课”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语文学科是中学各学科的基础,它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不应滞后。尤其是在目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将有效地改造语文的课堂教学,使其更加符合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客观规律。 本论文在汇总有关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语文活动课的概念、地位、性质、目的、原则、任务与特征等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介绍了国外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情况和某些经验,探讨了国内语文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并点评了几种较为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个案。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活动课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