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税制改革——营业税改成增值税(以下简称为“营改增”)。“营改增”从上海开始试点,之后逐渐扩展到全国,行业由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并于2016年5月营业税全面改成了增值税。“营改增”是一项结构性减税政策,该项改革不仅能够减少重复征税,促进我国税制结构的完善,而且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增值税彻底取缔营业税后,增值税的税基更加广泛,税制要素更为复杂,目标更加多元,与该税种应有的中性特征不符,对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效应。本文在分析“营改增”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找出税制非中性表现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增值税制的建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增值税改革相关文献,形成本文研究框架。首先对“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基本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其次,立足安徽省,通过案例模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研究“营改增”可能会对经济、财政以及企业的影响,对“营改增”税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税率多样化、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进行详尽分析。最后,对“营改增”后增值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