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接受社会认知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经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后,其拥有了较为基础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此同时身心成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的急剧成长是初中阶段中学生发展的两个明显特征。但是由于年纪尚轻、社会阅历不足和自身知识体系建构不足等原因,中学生在社会认知方面容易受其他事物与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前途的兴旺。社会认知力是影响青少年展开正确认知和实践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研究,不仅能推动初中阶段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发展,更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自身的社会认知力培养性能,亦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与教学手段改进产生重要影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社会认知力概念的相关界定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培养的主要依据。社会认知力是人们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后,对社会中存在的多种现象、社会个人行为、心态等做出正确推测和判断的能力。而对初中生进行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的理论依据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身认知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第二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社会认知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认知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还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课程性质及其课程内容设置为初中生社会认知力培养奠定了基础,是推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进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目标达成、社会良好的风气形成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第三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培养已初见成效,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社会认知结构,部分教师能主动加强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亦积累了一定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实践经验。但另一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中也存在教师社会认知力培养意识不足、社会认知力培养实际效果较弱等问题。原因在于,教师对社会认知力的培养观念不强、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道德与法治课中缺乏适当的社会认知实践,平的局限等。第四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主要通过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素养以及重视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挖掘充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将学生社会认知需求内化为品德需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关于社会认知力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措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推进学生社会认知进步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