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与文学治疗 ——百回本《绿野仙踪》创作心理初探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李百川的《绿野仙踪》问世二百余年以来,曾备受名家推崇,也曾一度遭禁。改革开放后,《绿野仙踪》重新引起读者兴趣,近些年也已重回研究者视野。目前有关《绿野仙踪》的研究,仍相对集中在作者版本、题材、结构、思想文化等基本问题上。思想领域的研究,则多倾向于用成体系的儒、道或其他哲学思想流派对小说的思想倾向予以定性。有关小说思想所体现出的层次与复杂感,以及这些思想背后的心理成因,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借鉴前人对《绿野仙踪》思想内容的研究成果,结合“死亡意识”与“文学治疗”理论的相关知识,对小说作者李百川的创作心理与动力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对《绿野仙踪》的思想研究稍作补足。用文学进行自我疗愈,是李百川创作《绿野仙踪》的重要心理动因。李百川让小说主人公代替自己完成现世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从中获取心灵上的满足感,缓解落魄现实带来的焦虑与愁苦。在小说中,死亡焦虑是促成冷于冰出家修道的根本原因;而在现实中,生与死也是困扰李百川最多、最需要疏导的心理问题。本文将从小说的死亡意识研究开始,逐步关注到李百川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如救生、超能等多种心理诉求,分析《绿野仙踪》对于李百川的文学治疗意义。全文由绪论与正文部分四章组成:绪论部分梳理《绿野仙踪》思想研究概况,对以往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类。同时,简述文学治疗原理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文学治疗意图是构成《绿野仙踪》创作心理的重要部分。第一章梳理中国古代文人死亡观的形成与流变,为研究《绿野仙踪》的死亡意识打下基础。缓解死亡焦虑是《绿野仙踪》文学治疗的核心内容,作为文人群体的一员,李百川对生与死的看法也与时代背景下的死亡文化密切相关。本章将古代文人的死亡观大致分为了“原始死亡观”,“自欺型死亡观”,“重生悲死型死亡观”和“另辟蹊径的死亡观”四大类,每类下另有细分。四类死亡观的出现既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又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排列。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左右下,同一时期文人的死亡观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倾向。理清古代文人死亡观的类型与流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李百川在《绿野仙踪》中体现出的死亡意识。第二章论述《绿野仙踪》的死亡书写。本章整理了《绿野仙踪》中出现的所有死亡事件,并以冷于冰和温如玉这两个关键人物为例,分析他者的死亡如何从不同角度给这二人带来心理冲击,促成他们死亡意识的觉醒。冷于冰的死亡恐惧以惧怕死亡本身为主,温如玉则更加惧怕他者死亡带给自己的孤独感。冷、温二人是李百川将自己的人格刻意一分为二的产物,将二者不同角度的死亡恐惧结合起来,即可大致还原李百川个人死亡焦虑的实质。而小说对死亡场景的“审丑”式书写,则更直白地体现了李百川对死亡的恐惧与厌恶情绪。第三章论述李百川在《绿野仙踪》中传达出的,除生死问题之外的其他心理诉求。李百川于现实中饱尝各种各样的困苦,《绿野仙踪》也诉说着他难以实现的各种愿望。这些愿望大致可被分为人格自由、健康自由、超能自由与救生自由四种。小说主人公冷于冰在得到这些自由的同时,也付出了断绝欲念等一系列的代价。但李百川的文学治疗意图相当强烈,他又为这些代价一一找到了代偿点,让冷于冰只需做出最小程度的牺牲,就能最大限度地代替他实现愿望。第四章从精神分析与叙事方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绿野仙踪》的文学治疗功能及其在李百川身上的实际成效。从精神内核而言,《绿野仙踪》搭建的幻想世界既满足了李百川的愿望,又受到李百川理智的制约,使小说呈现出释放与压抑两种不同的倾向。从叙述方式而言,李百川选择了小说这一较为和缓的宣泄方式,帮助自己净化情绪,表达心中所想。但由于李百川自己并不能完全认同冷于冰救赎之路的关键因素——宗教精神,《绿野仙踪》对李百川的疗愈作用终究是极为有限的,并不能真正触及李百川精神困苦的实质。
其他文献
人类生殖辅助技术的成熟大力推动了代孕市场的发展,并为代孕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支撑,但由于世界各国对于代孕的法律态度不尽相同,随之跨国代孕逐渐流行开来,并以非官方的形式进行,呈现出“地下化”与“跨国化”的特点。跨国代孕给全世界同性婚姻、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结构下的夫妻以及不孕不育的夫妻带来福音,但同时又由于代孕这项技术的特殊性,许多国家缺乏代孕的法律规制,且各国关于代孕的法律规制差异极大,加上缺乏统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导致心功能受损,并累积其他器官,出现远隔器官病理性重塑等并发症,如骨骼肌、肝和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临床研究表明,以骨骼肌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心脏恶病质综合征是心梗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骨骼肌减少导致心梗患者运动不耐受,抗疲劳能力下降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抑制骨骼肌减少,提高骨骼肌质量和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
教育是立国之本,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母亲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自古以来,我国就涌现出无数有关母教成功的典范。魏晋南朝的母教培养了一批与众不同的优秀人物,为延续家族荣光、巩固本族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魏晋南朝士族家庭为主的母教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地认识魏晋南朝时期士族的历史发展,进而更好地探寻其文化传承之奥秘,吸收借鉴中华文明之精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国际能够实现彼此间的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和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与提升的“命运共同体”也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大力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两条经济战略发展路线的建设。重庆市作为两条经济战略发展路线的一个中心枢纽点,其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商品的重要产业核心地带,且还是长江经济带中的一个重要的枢纽,作为构建两条丝绸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地理位置为其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交通管理和交通诱导成为了关键的手段,而出行者的出行行为特征是交通管理和交通诱导不可忽略的关键,因此在制定交通管理和交通诱导策略时,需要重点研究出行者的出行选择行为习惯。本文从行程时间可靠性和出行价值感知的角度出发,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建模。首先,从出行者的角度对不同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的价值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打击避税的重心集中在企业层面上,在企业所得税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反避税体系框架。直到2019年1月1日我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才首次引进了反避税条款,打击个人避税行为。受控外国公司规则作为个税法提出的三条反避税条款之一,对居民个人利用受控外国公司避税的行为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其实操细则还不完备,落地执行是否能实现政策初衷有待进一步深思与考量。本文以个税受控外国公司规则为研究对象,在对该
村民自治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在村民自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改变了村庄治理人的产生方式,扩大了治理人的来源。L村是一个典型的边散型村庄,于1989年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实行了村民自治。通过观察发现,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内各村民小组和各民族之中都有人能够当选村干部。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说,这种政治现象可被称为村干部“均衡当选”。在基层社会,村干部直接进行村庄治理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的推进和时代的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素养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英语课程对培育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式教学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将其运用到中职英语课程实践显现出诸多优势,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等。本研究立足于中职英语学科,针对参与式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
学位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的愈发庞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愈发增加,如何缓解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聚焦的民生热点。我国开始逐渐注重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养老设施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服务的兴起,在养老领域也带来了新的突破,“互联网+养老”的创新为解决养老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难题,借助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介入到社区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而综合性的整合养老资源和优化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