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结合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省级污染防治专项《淮河入海水道南泓污染生态处理工程项目》,利用由复合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串联而成的组合工艺对清安河污水进行处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小试试验和为期半年的中试试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文中采用的多级串联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清安河污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中试系统对TN、NH<,4><+>-N、NO<,2><->-N、TP和COD<,Mn>五种主要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2.47%、86.75%、87.86%、91.82%和81.53%。
(2)工艺中复合流人工湿地对TN和NH<,4><+>-N的去除迅速而高效,去除效率可以达到45.67%和51.24%。潜流人工湿地对NO<,2><->-N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效率达到了50.67%,而且能有效的稳定最后出水中COD<,Mn>的浓度。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稳定并且能有效提升过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因此整个串联工艺具有很好的脱氮效果和稳定去除各种污染物的能力,具有广泛推广和实际运用的价值。
(3)小试组合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随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氮污染物和COD<,Mn>的去除效率均为4~9月较高,1~3月和10~12月较低。TP的去除效率受外界气候、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比较稳定。
(4)COD<,Mn>和TN的进水污染负荷对小试组合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适宜的TN和COD<,Mn>污染负荷均为20~22g/m<2>·d。组合人工湿地对TN和COD<,Mn>处理的最佳停留时间为2天,而对TP的去除效率而言,试验所采取的5种停留时间对其去除效率影响较小。
(5)植物的种植有效的缓解了中试复合流人工湿地下行池中的堵塞现象,改变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空床处理环境,改善了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反应的环境,使得整个组合工艺的去除效率大大提升。种植植物后的中试组合人工湿地系统与空床状态时相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平均提升幅度达到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