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基于译学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从一元规范到二元对立向多元系统的发展态势和必然,翻译研究从学术话语的边缘逐步趋向中心、从隶属于语言学和文学的“亚学科”走向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发展,旨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本位研究的文本回归出发,以翻译研究的成品即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反复受到译介的文学经典所构制的文本以及多个译本,进行文本形式与内容各要素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辨别重译文本生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世俗化取向和现实意义。论文既关注传统的译本语言对比,更关注多译本之间的联系,而从译本差异中寻找一本多译间的互文互照、和融共存的世俗化轨迹。本文借用“世俗化”这一概念来说明重译事件的价值取向,指出译文生产过程中的“合时”和“入世”的特点,它是重译活动适应时世的价值取向。论文以文本理论、翻译功能目的论、“深度翻译”等理论和“陌生化”诗学追求为依据,以重译文本研究为中心,从重译文本的外延和内涵、形式与内容、译者主体和译品评判等多向度展开论述和求证重译文本的世俗化取向,即分析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社会效果。通过多译本、重译本的个案分析和定量例举,说明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译文本分布于同一译语中不同译者的个体风格差异,以及作为重译群体的总体特征;突出前后翻译文本历经文化启蒙、发展、和复兴繁荣的不同时期,通过改写、编译、重述等方式所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从“改编”到“重写”、从文化实用性翻译到政治诠释性翻译到商业多元化翻译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构织翻译个体和翻译群体合力作用下的全译本运动,从而说明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的趋世向俗的结果,即在翻译活动与价值实现交合点上的世俗化取向。论文一方面说明重译文本通过展示各译家技路的不同,找到各自译本存在的理由和其自身建构的理据。另一方面由此进一步说明多译本受制于功能目的论的指导。论文中所列举的译例都旨在说明译本自变与他变的延移过程。译本语言、译本外形、译者手法、译本服务对象等的世俗化变异反映出合力作用下翻译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中英互译领域,翻译语言是越来越自白通晓,阐释是越来越全面深刻,译本的容量是越来越宽阔,翻译技法是越来越需要奇巧新颖。重译的世俗化取向是文学翻译现代性的属性和要求。一方面,译本的可读性要求和翻译行为对文本制造的“明晰化”效果,使得翻译文本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文学的艺术性本质要求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审美性,促使翻译文本也有走向陌生化的艺术追求。读者群中的高端阅读强调文学作品的“功用性”,而普通读者群则要求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或“娱乐性”,这种两极走向使得译者不得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出路、在异化与归化中寻求发展、在直译与意译中寻取平衡、在主体个性张扬和适应读者及接受环境中求得和谐。最后论文归结“重译在语言文化双道上的世俗化取向——文以载道、译有所为”的主题。论文第一章为引论;第三至第六章为本论;第七章为结论。第一章论文要素简述。首先界定论题及其关键词,介绍整个研究的源起,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选题原因、定向,简要概括论文的内容和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法、工具等。其后是翻译研究鸟瞰。对已有的国内外的研究动向作了一个整体性回顾,对本论题涉及的国内外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作了基本归纳,本章还特别把本论文的理论支持抽取出来作为论文展开论述的重要依托。第二章讨论重译内容的世俗化取向。在重译文本的内部研究中,也就是针对多译本的内容的实证研究,论文以二十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三个时段划分,分别论述文学意识形态和翻译题材选择上的世俗化取向。实际上,不同时期译本的译者主体一直都“在场”,而且不同时代译者显形显能的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启蒙、发展和复兴以及繁荣时期通过改写、编译、重述等方式所显现出来的译本内容会有重点的偏移。第三章阐释重译规范的世俗化取向,即在翻译规范指导下的重译策略和重译方法研究。讨论重译文本在语言与文化策略选择上的双向世俗化,也就是说明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文本内外两方面探寻译本世俗化的规约:翻译中文内语言策略的世俗化和翻译中文外文化策略的世俗化。不同译本的不同翻译规范制约和不同的策略选择,共同构成原文本到译文本的重译环节,不同译本的规范机制相互之间既有相同的规律性存在,也有相异的合理性分布。第四章论述重译形态的世俗化取向,针对文本范畴的扩大,拟对重译文本从其外部结构上进行研究。论述多译文本客观存在构成上的世俗化取向,首先引入多译本、全译本、主文本、副文本等概念,然后从多译本的历时性演生、多译本的共时性衍生互存、多译本演生的后效三方面阐发求证。不同时期的译文本在形式结构上是有变化的,由此引出本文论述的包括主文本和副文本在内的全译本的说法,并阐发多重译本的生产过程:初译的文本改写、再译的文本还原、重译的文本衍生,这样的历史生成创造了重译本的后起生命,构筑了多译本的互补存在,译本的不同生产都有其世俗化的取向。对于重译文本的形成机制研究寓于重译形态的历时性演生和共时性衍生的研究中,也就是从译者主体性、文化诗学、意识形态和历史时代多个视角探寻重译的成因和必要与必然。由此得出结论:翻译中的重译文本是对不同层面的个体经验、历史变迁、现实多元的重写的载体,是世俗化的结果。第五章阐述重译主体的世俗化取向。本章主题为多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操作,其目的在于探讨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产生的原因。首先对多译本译者主体进行了群体与个体的划分,追溯重译文本中不同语义内涵的异变趋向,并把重译另类主体纳入本研究之中。多译本创作主体群分三类:本土译家与外域汉学译家、作家型翻译与学者型翻译、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通过描述不同类别译家的同译作品现象,以及对译家异译策略和风格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译家对同一原文本的不同理解和翻译。多译本创作主体的另类包括作者自译、同一译家对同一作品的前后完善。可以说,世俗化取向对译者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译者既要有学者型研究型的严谨的治学风范,又需具备灵性的有创作能力的和感知能力的作家素养。第六章论述重译评判的世俗化取向。展开对多译结果的阐述——译品社会评判的世俗化取向,或者说是重译文本世俗化取向的社会效果。通过不同译家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变异、同一译家对同一作品的前后完善,从文学作品多译的语料以及个案分析中探讨重译文本中的不同语言转换机制和语言风格;从散文重译突出闲散性、戏剧重译突出娱乐性、小说重译突出实验性、诗歌重译突出像似性四个方面,进行基于一定语料的分析和佐证;通过重译文本中意象再现之返真、形象塑造之落实、意趣表达之取巧,重构并呈现重译文本的审美效应的世俗化。第七章既对重译文本的合时入世作了归结,又对重译文本研究的延伸、多译文本的文本价值和重译功用进行进一层的演绎,全文题旨最终归结为“语言策略的世俗化取向——文以载道;文化策略的世俗化取向——译有所为”。无论是译本的共时比较还是历时变迁,译本本身都负载着原文的信息码,承受着来自现存先有文本的制约,涂抹上了现代社会的色彩,也试图在找寻它的现代发展形式和社会走向。译本以及译本的创造者对应着社会进步所急需的角色和使命,一方面呈现着现代社会必备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由此而产生的世俗化特征。无论是译本的呈现形式,还是译者主体的策略选择,还是译品的最终存在和后起生命,都仰仗于而且旨归于各自的世俗化取向。最后通过探索性的建模研究,尝试通过多译本的发生发展和共生机制模拟出译本的共通结构和文本形式,以及反映重译文本在内容上对前译本的规避策略和创新途径。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从译本的不同之处寻找规律、归纳分析群体共性和主体个性。超越译文的优劣评价,客观地看待不同译本背后的潜存规律,充分肯定各自的取道及其世俗化倾向。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观点上提出了重译世俗化取向的说法,为“明晰化”假说即“显化、简化、范化”之说补充了“世俗化”这一具体呈现方式,对重译活动的价值取向做了总体性的整合出新;在论据上,本论文对从事一本多译的不同译家作了群类划分,突出了作家型翻译和学者型翻译的差别,提出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在论证方法上,本论文结合翻译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和文学诗学理论阐述论证,尝试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上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考察。
其他文献
以片状硅藻土为模板,利用化学镀法在其表面包覆银来制备核壳式复合功能微粒。研究化学镀工艺对硅藻土表面银含量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并对镀银硅藻土微粒的介电性能进行分析。结
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司法哲学呈现相互更迭、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了适应司法审查制度的改变。司法积极主义是一种动态哲学,它包括这样几个核心特点:它以司法审查制
为解决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过程中学习深度不足,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无法将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深度学习和混合学习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
<正> 接经取穴系针灸治病选穴方法之一。所谓接经取穴是指当十二经脉中某一经脉发生病变时,可选取与其上下相连的经脉或同名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此法虽在文献中屡有记载,
江汉平原方言在语音上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保留了入声;保留了微母字重唇音[m];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音,带有赣方言的特征。江汉平原方言的形成和人口迁移有关,与"江西填湖北"有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路径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研究,根据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脑室-腹腔分流管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伤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实施可调压式脑室-腹腔分流管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衰退直至发展为严重痴呆为特征。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内不
目的1、分析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Metz重振试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
新医改、新《医院财务制度》、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均要求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物资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现有医院物资管理模式一般是一级库房入、出、存模式,这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