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用MRI对鼻咽癌进行靶区勾画的准确性,调强放疗(IMRT)的早期临床结果,并观察放射急性反应。方法:连续选取放疗科从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07例,在治疗前同时行鼻咽部及颈部的MRI与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将两者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分别进行92福州分期及6thUICC/AJCC分期,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其中59例患者行调强放疗,按92福州分期,Ⅰ期1例,Ⅱ期20例,Ⅲ期24例,Ⅳa期14例。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GTVnx、GTVnd、CTV1、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70~74、66~70、64、54 Gy,分30~31次完成。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靶体积采用下颈前野常规照射。在IMRT同时,37例患者结合一般情况给予DDP+5~Fu化疗1~2周期或单药DDP方案化疗4~6周。采用RTOG标准评价急性反应。结果:MRI在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破坏、颈动脉鞘区占据情况、头长肌、咽后间隙、眶尖、海绵窦受侵的显像率明显优于CT(P<0.05),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于92福州分期,MRI使43例T分期发生改变(35例升级,8例降级),临床分期33例发生改变(28例升级,5例降级)对于6thUICC/AJCC分期,MRI使35例T分期发生改变(32例升级,3例降级),临床分期34例发生改变(32例升级,2例降级)。59例调强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26个月)。2例原发灶残留,3例颈淋巴结残留,1例颈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未见原发灶复发病例。1年局部区域无进展、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9.8%、96.6%及100.0%。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急性反应和0~1级晚期损伤,未观察到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对随访超过12月的34例患者口干症状的动态观察表明,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口干逐渐减轻。结论:MRI可更为准确的显示鼻咽癌的侵犯范围及对治疗靶区的范围确定,IMRT可获得更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减小急性毒副反应,临床疗效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