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学习者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别于成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学习特点。由于儿童不具备显性语言学习能力,即不能有意识地识别和运用英语语言规则,且运用学习策略和调动情感因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让他们参与自然语言的互动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语言课堂的特点是参与者在互动中共同建构话语意义,形式包括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两种方式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会话分析已经成为研究课堂互动的一种重要方法。理解互动参与者进行教与学的实证需求是一个推动其应用日益广泛的主要因素。然而,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年长的学习者,尤其是成年人。虽然在荷兰、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有一些研究,但对小学或中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本研究从微观分析的角度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为了增加数据的丰富性,从多个维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引入了对照组,旨在揭示三组教师之间的异同点:三名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教师,两名本土专家教师和四名本土普通教师。这九名教师来自于上海五所小学。研究数据来源于某大学外语学院建立的,用于班级支架型教学专长研究的数据库。提取的研究数据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师个人信息问卷和教学相关材料等。此项数据驱动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问题,而并非对问题进行广泛性的概括。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教师倾向于呈现一些共同特征。在直接影响互动特征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采用PPP(展示-练习-产出)模式。关于三个阶段的意义或形式聚焦,F-F-M(形式-形式-意义)模式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首选,这意味着教师在第一、二阶段聚焦形式,在最后阶段关注意义。整个师生交互以IRF(发起-回应-反馈)为基本交互结构单元。基本的交互结构频繁出现,扩展的交互结构出现次数较少。教师将基本决定课堂的进程,互动的起始,以及话题的方向。互动权主要在教师一方,不同的教师在这一基础上略有不同。此外,还揭示了特定群体教师的一些区别性特征。专家教师的特点是注重互动意义,以及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英语母语教师的显著特点是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和师生互动的开放性。这种灵活性体现在小组活动的安排上;互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扭曲式的、非常规性的IRF互动结构上。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理论上填补了外语课堂师生互动特征微观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将话语分析应用于中国年轻的英语学习者,拓宽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对某些英语教师的独特性特点的研究有望为英语教师培训项目提供更全面的见解,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