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VV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一过性减少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本质是一种反射性晕厥,即因血压心率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所致。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途径是心血管反射的分子机制,异源三聚体G蛋白负责在细胞表面进行心血管反射的信号转导,对机体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生物学标记及潜在治疗靶点。直立倾斜试验可以通过倾斜诱发晕厥的发生,是临床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表达谱芯片的方法对1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倾斜试验晕厥发生时的外周血与10例正常对照直立倾斜试验时的外周血进行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Affy Expression的软件包、斯坦福的TM4(SAM、LIMMA)等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选定表达差异基因,运用DAVID(GO)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本研究共得到103个差异表达基因,VVS组中100个基因出现上调,3个基因出现下调。与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有2个:GNG2和GPR174,且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芯片结果。运用DAVID(KEGG)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的研究,本研究共得到9个信号通路,包括凋亡、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第二部分运用高分辨溶解曲线HRM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对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ADRB1Ser49Gly,GNB3C825T和RGS2C1114G多态性基因型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共有232例汉族不明原因晕厥儿童和100例正常对照儿童入组,结果显示上述基因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无明显的相关性。运用表达谱芯片可以得到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与正常对照的表达谱。GNG2和GPR174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组出现上调,提示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参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而在本研究群体中未发现与G蛋白信号转导相关的ADRB1ser49gly,GNB3C825T,RGS2C1114G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临床分型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低氧环境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表达HIF-1α。同时,HIF-1α的激活和失活主要依赖氧分压来调节的。常氧条件下,HIF-1α的脯氨酸残基被羟基化后与VHL结合,触发泛素蛋白酶体降解HIF-1α。在低氧条件下,HIF-1α的脯氨酸被去羟基化,阻止了VHL的结合,进而迁移进入细胞核与细胞核中的HIF-1β结合形成复合体,调控下游的基因如VEGFA等的表达。HIF-1α可介导低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抑制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因发病隐匿,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尽管对晚期肿瘤采用了高强度的综合治疗,但其长期无病生存率仍不足30%。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能够促进癌细胞丢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首要因
背景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检测恶性肿瘤的临床指标,因其低廉、无创、简便、易重复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与胃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CA125、CA72-4、AFP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37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并随机抽取99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其肿瘤组织进行CEA、CA19-9、CA125检测
研究背景和目的: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针对心肌梗死后室壁瘤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在降低心室容积的同时完成心室几何学重构,从而阻断心衰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种外科心室重建术和左心室重建装置问世,但均没有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推广。其中,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导管将左心室隔离装置(Left Ventricular Partitioning
研究目的:探讨和研究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6例(女12例,男14例)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26例患者均留取肿瘤组织与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候选基因法对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A、B、C、D(SDHA,SDHB
【目的】评估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该部分诊断指南的使用情况、与他国或地区专业人员指南使用情况的一致性及可能存在的差异,与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自然分类进行比较,为ICD-11在中国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评价。【方法】从两个方面探讨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1.在353名GCPN注册的中文使用者中进行网络测试。通过情景模拟研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Q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A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聚集和沉积被认为在AD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脑内Aβ水平异常升高,将导致Aβ聚集并形成寡聚体,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突触可塑性破坏和认知功能损害。Aβ生成和清除的代谢途径的调控在AD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及其靶点新药开
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于利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来探测肿瘤内部缺氧情况,并观察吸氧后肿瘤组织学分析,氧分压变化与磁共振图像中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是否相关。c MET是参与肿瘤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受体。本研究旨在观察诊疗一体化靶向探针是否有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方法:1.首先建立大鼠C6原位胶质瘤模型。部分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后进行血管密度、GLUT-1染色等免疫组化分析,部分大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淀粉样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沉淀是该症状的主要病理特征。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抑制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潜在抑制剂WGX-50是我们利用药物分子设计软件在数据库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所得,是花椒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效。体外实验表明WGX-50不仅
研究背景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CR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新型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和冲动控制障碍,并有助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善。近年来,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已应用于包括酒精、烟草、兴奋性毒品在内的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治疗,计算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