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wum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拌技术由于节能、环保、延长施工时间等优点得到了推广应用,该技术是通过降低沥青的高温粘度,从而降低其混合料的拌和及压实温度,实现沥青混合料的温拌,达到节能及环保的目的,同时,对沥青的高温性能、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并无影响。但是,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存在诸多不足,如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进一步改性,研究人员还没有过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已经引起了道路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采用不同剂量的丁苯橡胶乳液、环氧树脂、纤维以及橡胶粉对温拌沥青进行改性,通过温拌改性沥青常规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掺量对温拌沥青的改性效果,并推荐了合适的掺量。确定合适掺量后,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四种改性剂能对温拌沥青的性能有所改善。在软化点的改善方面,环氧树脂最优;针入度的改善方面,丁苯橡胶最佳。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四种不同的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环氧树脂8%、丁苯橡胶5%、纤维0.5%、橡胶粉为4%。综合比较可得,三大指标方面,丁苯橡胶乳液表现最佳。对不同温度的改性温拌沥青进行粘度试验,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施工搅拌温度及摊铺温度。通过对各种改性温拌沥青的旋转粘度实验结果所得:丁苯橡胶改性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温度为150℃,摊铺温度为120℃,较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低30度左右。在减排低污染的的同时,也改善了其路用性能指标。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的比较,得出了四种不同的改性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试验结果表明,丁苯橡胶在改善路用性能方面较优。由于温拌沥青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拌合温度及施工温度低,因此,不同温度下,丁苯(SBR)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是一个重点研究内容。经过不同搅拌温度的室内实验指标(包括压实度、稳定度等)证实:在150℃下,其混合料的性能达到最佳状况。这项结论对SBR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提供了一个依据。为了对改性温拌沥青的路用性能与施工操作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组在番禺S111线进行了一段试验路的面层铺设,以室内试验所得出的控制温度以及掺量和油石比为依据,在同一段路的不同车道摊铺SBR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和SBR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表明,施工过程较普通热沥青混合料施工无明显区别,操作过程简单。在试验路完成后六个月,经过钻芯取样检测和弯沉检测,结果表明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表现良好,与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差无几。可见,对温拌沥青进行改性,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其他文献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以下简称RPC)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水灰比低、高耐久性等优良性能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从上个世纪末研制出之后,国内外的
地震液化是地震作用后所引起的最显著的震害形式之一,对于地震液化现场的调查与勘察试验,是液化判别方法的基本来源。目前我国规范中的液化判别方法,是以30年前我国几次大地
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可利用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及密闭作用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将再生混凝土用于结构竖向承重构件的一种有效方式。研究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多超长混凝土结构被采用,但超长混凝土结构对环境温差作用很敏感,因为降温温差作用下混凝土变形趋势与混凝土自
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可以根据建筑空间设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且适用性强的截面形式,能消除房间承载构件的凸角,增加空间利用效率和美学效果,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频频发生出人意料的破坏形式,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阶段忽略了填充墙的作用。填充墙与外围框架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
弦支穹顶结构是将单层球面网壳和索杆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刚柔结合的新型空间结构。弦支穹顶相比于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具有更好的受力性能,通过预应力的作用,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得
钢筋锈蚀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主要因素之一,其对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粘结是钢筋和混凝土之间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粘结传递两者之间的应力
近几十年来,随着建筑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各类超高层,大跨度,形状奇特的建筑层出不穷。而这些层数多,跨度大,形状怪的建筑对于风荷载则更为敏感,因此在结构设计时,
近年来,随着西部重大水电项目的开展建设,对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锚杆加固具有经济、方便、快捷和便于施工等优点,因此锚固边坡可靠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