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鲵属的核型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大陆小鲵属近年新描述物种进行了核型报道并与小鲵属已知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核型演化进行了初步总结。传统上小鲵属可划分为3个核型类群,即2n=56、2n=58、2n=40,中国大陆小鲵属物种隶2n=56类群,台湾物种属2n=58类群;按生态型划分,前者一般属低山区池塘型,后者为中、高山区流溪型。本研究旨在为探讨小鲵属动物的系统发育、分类及演化提供细细胞遗传学证据。现简述如下:1.猫儿山小鲵核型及带型猫儿山小鲵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56,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4组。56条染色体均呈现着丝粒型C-带;No. 4染色体具插入型C-带;No. 9染色体的短臂有着丝粒周围型C-带;No. 13染色体整个短臂呈C-带深染;Ag-NORs位于No. 8染色体短臂端部(8pter)。猫儿山小鲵与小鲵属已知2n=56的物种的核型组成大致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染色体的具体分组及相应染色体的类型上,如猫儿山小鲵的No. 13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其它2n=56的小鲵为中着丝点染色体;猫儿山小鲵较其它小鲵插入型C-带少,小型端着丝粒染色体上未见复合型C-带,No. 13整个短臂呈C-带深染,这在小鲵属的已知C-带中非常特别,结合其亚端着丝粒的染色体类型,可以将此看作是猫儿山小鲵在核型上区别与其它小鲵属物种的标志;猫儿山小鲵是2n=56的小鲵中唯一Ag-NORs位于大型双臂染色体上(8pter)的小鲵。由此,猫儿山小鲵在核型、C-带和Ag-NORs上有小鲵属的共同特征,同其它小鲵有较大的差异,有其独特的核型及带型。2.豫南小鲵核型豫南小鲵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64,32对常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分为3组:大型双臂染色体组(Nos. 1-5),大型端丝点染色体组(Nos. 6-11),小型端着丝点染色体组(Nos. 12-32)。豫南小鲵同小鲵属已知核型的染色体数目(2n=56,2n=58,2n=40)明显不同,而同小鲵科中的商城肥鲵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核型相似。核型结果与同期进行的形态、生态,骨骼及分子研究结果一致。综合分析,Xiong等(2007)认为豫南小鲵应为商城肥鲵的同物异名。3.中国小鲵模式标本核型中国小鲵模式标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6,28对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以分大型染色体组,中型双臂染色体组,小型中着丝点染色体组和小型端着丝点染色体组。中国小鲵模式标本核型同义乌小鲵核型有较大差异,结果与同期分子数据结果(待发表)一致,均支持义乌小鲵为有效物种。与“中国小鲵”福建武夷山标本核型比较,差异较大,而福建武夷山核型与义乌小鲵核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核型结果与费梁等对中国小鲵武夷山标本卵袋形态同浙江另两种小鲵的卵袋比较分析的结果较为一致。由此,中国小鲵的核型同中国已知小鲵核型有较大差异:结合分子生物数据支持义乌小鲵为有效物种;同福建“中国小鲵”核型差异较大,与卵袋形态比较结果较为一致,福建“中国小鲵”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的确认。4.挂榜山小鲵核型挂榜山小鲵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56 , 28对常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分为大型双臂染色体组,中型双臂染色体组,小型中着丝点染色体组,小型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挂榜山小鲵同2n=56的小鲵核型相似,同时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应染色体类型上。由此,挂榜山小鲵的核型具小鲵属核型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有其独特的核型特征。5.中国大陆小鲵分组根据染色体数目,猫儿山小鲵,中国小鲵模式标本及挂榜山小鲵同中国大陆其它小鲵一样,均属于2n = 56组;根据生态学特征,均属于池塘型(pond type);根据Matsui等(1985)的第一个标准,本文三种小鲵同中国大陆已知核型小鲵一样,均属中型染色体中无单臂染色体的一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第二个标准,安吉小鲵,义乌小鲵,猫儿山小鲵,挂榜上小鲵,湖北宜昌的中国小鲵等5种有10对端着丝点染色体,为一亚组;辽宁产东北小鲵和福建产中国小鲵有较少(9对)的端着丝点染色体,为另一亚组。
其他文献
幽门螺旋杆菌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与大肠杆菌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融合得到的新型重组蛋白rMBP-NAP,研究发现该蛋白在通过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和其他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时,有一定的效果,因此,重组融合蛋白rMBP-NAP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候选药物。本课题通过一系列试验,包括rMBP-NAP的急性毒性试验、rMBP-NAP的90天长期毒性试验、rMBP-NA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 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Saco.]所引起的真菌性水稻病害(Herbert,1971),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的三大主要病害;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