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b结构基因在不同启动子驱动下的稻瘟病抗性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 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Saco.]所引起的真菌性水稻病害(Herbert,1971),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的三大主要病害;几乎在每个栽培水稻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此病发生,只要条件适宜,就容易流行成灾,甚至颗粒无收。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培育抗病品种,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水稻感病品种,对水稻抗病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Pib基因是水稻中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得到第一个抗稻瘟病主效基因(Wang Z X etal,1999),属于NBS-LRR抗病基因家族。该基因全长10322bp,包含3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其中前两个内含子位于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区域。整个基因编码一个由125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氨基端NBS区含有Kinase la,2a和3a基序的重复结构,在羧基端的17段LRRs中存在两段由8个簇状排列半胱氨酸残基组成的结构,这在其它R基因中并没有发现。Pib基因的克隆为在分子水平研究抗病基因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材料。根据Pib基因的结构特点,本研究利用CaMV35S+Pib双启动子、CaMV35S启动子以及Pib启动子来驱动Pib基因全长结构基因的表达,相应载体分别命名为pNAR701、pNAR704和pNAR705,探索不同启动子驱动Pib结构基因mRNA量的差异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稻瘟病抗性,并探讨启动子与抗病基因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CaMV35S启动子分别驱动Pib基因的第1、第3外显子的正/反义片段,分别构建了pNAR707/ pNAR708和pNAR702/ pNAR703表达载体,用以探索Pib结构基因不同片段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的关系。为更进一步阐明Pib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根据Pib基因保守区的特点设计引物,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Pib基因保守区的干扰表达载体pNAR706,从反向遗传学的角度对Pib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对上述获得的双元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品种日本晴,共获得186株转基因植株,其中pNAR701的转化植株61株,pNAR702的转化植株12株,pNAR703的转化植株45株,pNAR704转化植株43株,pNAR705的转化植株25株,没有获得转pNAR706、pNAR707和pNAR708的转基因植株。经PCR、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Pib基因片段已经整合到日本晴的基因组中,且全部为单拷贝。T0代种子对潮霉素抗性发芽试验发现,大部分转基因植株表现出3:1的抗感分离,表明潮霉素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是能够稳定遗传的。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不同启动子驱动下的Pib基因不同片段都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表达,但mRNA量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ib基因在pNAR701、pNAR703、pNAR704、pNAR705的T1代转基因小苗中都有所表达,701-1单株中mRNA的量最高,705-2的mRNA量最低;并且Pib基因的mRNA量在同一转基因事件的不同转基因单株之间存在差异(如701-1,701-2,701-3)。T1和T2代转基因植株苗期抗稻瘟病鉴定发现,不同启动子驱动Pib基因全长结构基因的稻瘟病抗性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都对ZBl和ZG1小种表现出高抗,且较对照日本晴的抗性增强五个等级,并且不同转基因株系间的稻瘟病抗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除了ZB1和ZG1小种对对照日本晴的致病能力存在差异外,对所有供试转基因株系的致病性没有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微电网是综合了用电负荷与分布式电源的一种灵活可控的小型电网,其可以与大电网联网运行,也可以与主电网断开独立运行。建立在分布式发电技术上的微电网,不仅有效的增加了供电系
鱼类胚胎冷冻保存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低温生物学、遗传育种和水产养殖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以牙鲆胚胎为材料,对玻璃化
幽门螺旋杆菌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与大肠杆菌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融合得到的新型重组蛋白rMBP-NAP,研究发现该蛋白在通过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和其他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时,有一定的效果,因此,重组融合蛋白rMBP-NAP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候选药物。本课题通过一系列试验,包括rMBP-NAP的急性毒性试验、rMBP-NAP的90天长期毒性试验、rMBP-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