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醇对草鱼生长性能、糖脂代谢、消化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醇作为B族维生素类物质,因其具有促进脂肪代谢、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加快鱼类生长等优点而在水产营养上被广泛应用。以往关于肌醇的研究大多建立在纯化饲料的基础上,但随着近年来实际生产中草鱼饲料脂肪水平的不断提高,饲料中肌醇的适宜添加量也应随着日粮脂质水平的变化而调整。基于此,本实验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在实用饲料配方中分别添加0(对照)、50、100、150、200、300和400 mg/kg肌醇,配制成7组等氮(30.78%)等脂(6.04%)的饲料。每组饲料设4个重复,每重复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5.00±0.15)g的草鱼25尾,养殖56 d,展开两方面的研究:1.实用饲料添加肌醇对草鱼生长性能、消化吸收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0~150 mg/kg肌醇能显著提高草鱼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2)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上升,草鱼脏体(VSI)和肝体比(HSI)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肥满度(CF)在各组间则无显著差异;3)肌醇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4)100 mg/kg的肌醇添加水平可显著促进草鱼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及Na~+,K~+-ATP酶的活性,且在该水平下草鱼前肠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提高;5)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150 mg/kg时,肝脏、肌肉和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用饲料添加适宜的肌醇可显著改善草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促进肠道的发育,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增强肝脏、肌肉和肠道等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以FE和SGR为效应指标,草鱼实用饲料中肌醇适宜添加量为90.3~96.4 mg/kg。2.实用饲料添加肌醇对草鱼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上升,肝脏脂肪含量先升后降,在50~300mg/kg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100 mg/kg组达到最高值。肌肉脂肪含量则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00 mg/kg组达到最小值,100~400 mg/kg添加水平差异不显著;2)肝脏和肌肉中的肌醇蓄积量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其中肝脏肌醇含量在150~400 mg/kg添加水平达到显著差异,肌肉肌醇含量则在200~400 mg/kg添加水平达到显著差异,但二者均在200 mg/kg组达到最高值;3)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肌醇添加水平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LDL-C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在100~150 mg/kg添加水平达到最大值。相反,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100~150 mg/kg添加水平达到最小值;4)添加肌醇显著增强肝脏和肌肉中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 mg/kg时,肝脏CPT-I的增幅比例低于ACC的增幅比例,肌肉则相反;5)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浆葡萄糖(GLU)含量则逐渐上升,并在400mg/kg添加水平达到最大值,而肝脏和肌肉中糖原的累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6)50~300 mg/kg的肌醇添加水平能显著影响草鱼肝脏和肌肉中相关糖酵解酶的活性。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升高,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羧基酶(PK)活性均先升后降,但果糖-6-磷酸激酶(PFK)、柠檬酸合酶(CS)活性则呈相反的趋势;7)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200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果糖-1,6-二磷酸酶(FBP)、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适宜的肌醇添加促进了脂肪的消化,加快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使肝脏升脂、肌肉降脂。此外,肌醇的适宜水平能够促进肝脏和肌肉中糖酵解过程,但并不是所有关键酶都能够保持同步一致的反馈响应。然而,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异生过程也保持在活跃状态,因而最终导致草鱼血糖浓度的升高。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i)为母本、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父本,分别从光镜和电镜两个水平上对他们杂交受精的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对杂交胚胎的早期
该文以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三种重要经济蟹类为研究对象,采用同工酶电泳和mtDNA测序技术,进行了绒螯蟹种群遗传学研究.并结合形态学多变量分析初步探讨了绒螯蟹
在水温25℃左右,溶氧超过4mg/l下,研究了益生菌浓度分别为0,2μl/l,5μl/l,8μl/l时对室内模拟鲤池氮循环及鲤鱼种生长、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与pH、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
该文通过一系饲养试验对中国对虾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性生长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主要成果包括:查明中国对虾继食物限制后在恢复生长阶段出现补偿生长效应,揭示了中国对
本实验室前期从斜带石斑鱼肠道分离筛选到一株优良的益生菌-短小芽孢杆(Bacillus pumilus)SE5,该菌在活性或热灭活状态下均能调节海水鱼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具有很好的商业化潜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SE5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工艺优化以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旨在获得活菌数高、生产成本低的短小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工业化生产工艺,为其商业化推广打下基础。
作者讨论了渔船经济寿命计算的依据以及确定渔船经济寿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国内外船舶报废情况作了介绍.作者根据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渔船经济寿命的一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