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实现篆刻在初中学段教学中完整高效的落实为核心目标,尝试将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新材料习练篆刻工具同时投入教学实践,探究初中篆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效果。运用调查法梳理传统篆刻体验难点;运用对比法找出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在篆刻教学中的优势所在;运用实验法优化篆刻技法体验所涉及的材料;运用观察法评价研究目标达成效果。通过探索与研究,基于新材料和数字化手段进行课程的设计,尝试将篆刻教学在初中学段中进行落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实现篆刻在初中学段教学中完整高效的落实为核心目标,尝试将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新材料习练篆刻工具同时投入教学实践,探究初中篆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效果。运用调查法梳理传统篆刻体验难点;运用对比法找出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在篆刻教学中的优势所在;运用实验法优化篆刻技法体验所涉及的材料;运用观察法评价研究目标达成效果。通过探索与研究,基于新材料和数字化手段进行课程的设计,尝试将篆刻教学在初中学段中进行落实。目前在使用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七年级(上)教材中《灿烂的书法艺术》单元与八年级(上)教材中《感受古老文明》单元中,就有涉及到篆刻教学的要求与课程标准,可分为印面设计与篆刻技法体验。然而受限于初中学段学情、材料工具准备及工具使用安全性的考量,篆刻课程往往削弱或避过篆刻体验部分,使得课程偏向于平面化。在印面设计环节中,传统的图示法和讲授法以及纸质手绘的呈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使得篆刻教学落实的不够充分。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决初中篆刻教学中落实不充分的两处阻碍,即印面设计与技法体验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学法的引入与新材料篆刻习练教学具的开发提升教学效能,切实将初中学段篆刻教学落到实处,弥补篆刻体验习练断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正>2017年11月,罗马尼亚数学杂志上提出了一道条件不等式问题CYCLIC-INEQUALITY-359(见文[1],也可参看宋庆老师博客).问题若a,b,c>0,a+b+c=1,证明:(ab)/(c~2+abc)+(bc)/(a~2
1.2006年5月7日,世界羽毛球运动在东京又诞生了一个新纪录:中国男、女羽毛球队创纪录地第五次双双捧起汤姆斯杯和___杯。
针对目前航班号的分配与管理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的航班号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手工分配向计算机辅助决策分配的转变。在分析了系统需求之上,设计和实现
土壤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部的土壤过程,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不同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是不确定的。因此,本研究在元江典型干热河谷区选择林地、园地和农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每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沿海拔梯度<600m,600-700m,700-800m和>800 m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利用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
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整个高校发展的依托。在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随之,我
<正>1问题背景1967年,H.W.Guggenheimer建立了如下不等式,我们称之为Guggenheimer不等式.定理A[1]P是△ABC中任意一点,a、b、c是三角形三边,则有PA+PB+PC<a+b+c.1971年,M.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