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人居环境设计学的基础上,借鉴“自组织”理论,从学科交叉的视角重新观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移民人居空间—“城中村”、“类城中村”及其衍生人居现象,解析其内在的设计价值体系,以适应设计学科转型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以“城中村”为典型的移民自组织人居现象是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的“另类”问题空间而展开讨论的,主要基于制度保障未覆盖、住房空间短缺、经济能力不足与空间管理缺位等背景,其问题锁定更多地局限在正规性、自上而下的体制框架内,存在不足。设计学、建筑学受学科壁垒的局限,讨论此问题仍留有很大空间。本研究沿着“自组织”适应性机制引导人居系统性演进的分析路径,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借鉴跨学科理论分析与案例综合研究,对这一自组织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反馈了建构的时序性、人居社会机理的完整性等内在规律,提出应从更深层次研究自组织系统的共生与协同问题。基于中微观的人居尺度,对自组织人居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就杭州城西三村、武汉大学城周边村以及武汉老旧社区混聚区等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自组织”设计在具体时空环境中的形态衍化特征和独特设计价值。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引入“城市融入”理论为关键切入点,从城市融入的多维度、渐次性与内在关联等内涵特征出发,对自组织人居形成的社会空间绩效展开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是:自组织人居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维度具有系统整体性;在城市融入的动态性与不平衡进程中,各维度形成的价值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有机转化,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方法路径。这些系统深层特性影响并推动住居生活方式的创新,进而形成人居空间自组织的动力,也有助于辨明不同阶段人居环境的真实价值与关键问题。基于上述结论,从设计学“时、形、态”的角度对自组织空间的认知误区与问题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提出基于人居自组织的建构启示。提出人居空间设计范式转型与重构的问题。就城市性、主体性、时态性、美学性等四个设计学关键概念切入,提出设计内涵扩展、价值担当、范式转型等重要内容,以此重新思考人居空间设计与生产、更新与优化等具体策略。论文研究的路径、结论与方法,在于促进对移民自组织人居机制的充分认知,剖析“自组织”机制的适应性、多义性价值,以弥补设计学、建筑学相关理论认知与实践应对的不足,促进对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