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兼具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国外已有工程应用。端板连接框架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连接框架,国内外对钢结构端板连接框架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对其破坏模式及受力性能的了解不够清晰。故研究PEC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次试验共设计了3榀框架试件,以端板厚度和柱翼缘厚度为参数,研究讨论了改变端板厚度和柱翼缘厚度对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现象发现,试件破坏模式有梁端翼缘屈曲,梁端翼缘与端板焊缝撕裂,梁端腹板撕裂以及柱脚翼缘屈曲;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试件的刚度退化、延性、极限承载力、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柱翼缘厚度从12mm增加到16mm,框架初始刚度和框架极限承载力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3%和50.77%;端板厚度从12mm增加到20mm,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增幅为2%和22.44%,延性系数增加14.77%。3榀框架试件的延性系数在4.4~5.1之间,说明PEC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模进行对比和拓展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模拟与试验所得数据较为吻合,破坏形态基本一致;有限元拓展分析以梁翼缘厚度和轴压比为变化参数,对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端板厚度从8mm增加到12mm,极限承载力提高了4.23%,延性系数提高了17.14%;梁翼缘厚度从8mm增加到12mm,极限承载力提高了6.25%,延性降低了17.07%;框架试件轴压比从0.25增加到0.35,框架试件承载力提高,延性明显降低。故从经济性角度出发,该类框架柱翼缘厚度、端板厚度以及梁翼缘厚度最优耗能组合比为3:3:2。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可知,框架均在梁柱节点域产生破坏,故为了提高此类框架耗能能力,本文建议抗震设计时在端板与型钢梁焊接处安装加劲肋来提高此类框架的耗能能力。
其他文献
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建筑结构经常会遭遇超过其设防烈度的强烈地震作用,使得结构的破坏非常严重。隔震结构通过设置隔震层能够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地震
目前,混凝土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得到的试验成果又往往受到试验条件、环境以及材料本身复杂性的影响,试验成果的离散性
水库岸边滑坡是库区水岩作用导致的一类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而库水位变化是影响滑坡体变形破坏的一个主导因素。开展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稳定性的定量研究,对水库型滑坡的预测和
电渗法被认为是处理高含水量、低强度、高压缩性软土很有前途的方法。我国沿海、沿河广泛分布的深厚软粘土、围海造陆的大量开展,以及日益重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都为电渗法提供
钢管混凝土最突出的优点是钢管对核心混凝土产生紧箍力,使得混凝土三向受压,从而限制和延缓了混凝土微裂缝的开展,抗压强度大为提高,塑性和延性得到改善,因此很适合做为轴心
随着人们对建筑美学的不断追求、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施工技术的逐步完善,空间网格结构中较为常见的规则曲面造型,如柱面、球面、椭球面,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建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环境污染物,并且在环境中具有累积效应,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在全面综述和分析国内外大气颗粒物中
学位
目前,对于疲劳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构件锚固区受力性能的研究及静载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前者大部分还只停留在对组成钢筋混凝土构件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