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岸平原下切河谷充填物是河口海岸地区响应古环境、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沉积记录。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发育于浙江沿海平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两岸平原地区还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区和稻作农业起源区之一。现今,钱塘江下切河谷已被埋藏,人类社会在此兴盛繁荣。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研究内容丰富,如海岸平原下切河谷演化、古气候与古海平面重建、事件沉积及浅层生物气,还包括人地关系研究等,是该地区第四纪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前人工作侧重研究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组成特征、沉积相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下切河谷形成演化模式与主控制因素及发育的浅层生物气。当前在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条件精细研究方面,如沉积水体古盐度变化、氧化还原条件及沉积有机质组成与来源等方面依然较薄弱。此外极端气候事件沉积记录及与之关联的人地关系研究尚未取得显著进展。本研究以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SE3孔(井深64 m)为突破口,主要基于泥质沉积物样品的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包括总有机碳含量(TOC)、总碳含量(TC)、总硫含量(TS)、全岩有机碳同位素、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黄铁矿含量和黄铁矿硫同位素等,对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水体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组成与来源、极端事件沉积记录和赋存浅层生物气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比了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和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不同沉积环境但同为低热演化泥质沉积物样品的古盐度重建地球化学方法及相关指标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沉积水体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重建方面。多项古盐度重建指标综合分析认为SE3孔Ⅰ单元沉积于淡水环境,Ⅱ单元沉积于半咸水环境,Ⅲ单元沉积于正常海水盐度环境,Ⅳ单元沉积于正常海水盐度环境但盐度低于Ⅲ单元,Ⅴ单元沉积于半咸水-正常海水盐度环境。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水体古盐度的变化主要受到陆源河流冲淡水和海水的共同作用。相较于渤海湾盆地湖相泥岩样品,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古盐度重建更为困难,缺乏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证据。而渤海湾盆地湖相泥岩样品的沉积环境和水体能量相对更稳定,其泥岩中来源于湖泊自生生物输入的有机质保留了指示水体古盐度变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证据。生物标志化合物脱羟基维生素E类化合物(MTTCs)能有效表征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低演化湖相泥岩样品的古盐度差异,并新建了基于MTTCs丰度变化的古盐度判识图版。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重建上,发现微量稀土元素的相关参数对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响应不显著。这与钱塘江下切河谷海陆相互作用强烈,陆源碎屑输入影响强及多物源的沉积背景密切关联。相比而言,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Pr/Ph能较好区分SE3孔不同沉积单元的氧化还原条件。整体上,下切河谷沉积水体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与沉积有机质输入的变化具有较好的协同响应。(2)在沉积有机质组成与来源表征方面。全岩热解参数氢指数HI指示SE3孔Ⅰ~Ⅴ单元的沉积有机质以陆地植物输入为主,反映河口海岸地区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河流输入的特点。全岩有机碳同位素和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参数有效揭示了不同沉积单元有机质中C3和C4植物的贡献比例及陆地植物与水生藻类/微生物的贡献比例的差异。全岩有机碳同位素和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参数有力证实了Ⅲ单元与Ⅳ和Ⅴ单元所反映的浅海相沉积环境显著不同,具有风暴沉积特征。Ⅳ和Ⅴ单元虽同为浅海相沉积,但沉积有机质亦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再次证实了钱塘江下切河谷发育古河口湾相沉积,Ⅱ单元沉积有机质的组成显著区分于下覆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物和上覆的浅海相沉积物,具有“过渡”特征。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有机质的输入主要受古气候、古植被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3)综合沉积水体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有机质、硫同位素和古生物的多项证据,发现和证实了SE3孔Ⅲ单元沉积物为风暴沉积。目前尚未明确其可靠的年龄数据,推测可能在8000~9200 a BP。未来对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风暴事件沉积记录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对研究区人地关系认识带来新的突破。(4)在上述研究成果之上,探讨了对钱塘江下切河谷浅层生物气生成与保存的启示。发现沉积有机质中可溶有机碳含量对浅层生物气贡献低。有利的地层温度和生物气生成时间是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浅层生物气生成和保存的关键要素。上述研究内容还将被继续深化,未来工作将重点探讨以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为核心的沉积有机质-极端气候-海平面变化-人地关系的综合研究,以及它们与全球性事件的耦合关系。本论文研究成果表明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了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
其他文献
石油、气溶胶、各种水体由于其中的有机物高度混合的特征,统称为复杂有机混合物。碳元素在复杂有机混合物间循环,与能源、气候和环境息息相关。其中,水溶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和地下水等各种水环境中,其形成机理和环境效应尚不明确,限制了人类对水溶有机质的治理和开发。水溶有机质分子组成复杂,迄今为止通过色谱等分离手段获取的分离度十分有限,通过高分辨质谱获取的分子组成定性信息受电离选择性影响也较为片面,定
压力波动已被证明与气固多尺度结构的动态行为密切相关,因此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从压力波动中提取关键特征信息,有助于理解循环流化床的多尺度动力学。为了充分认识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多尺度特性,本文使用一套综合型循环流化床冷模实验平台,在提升管Ug=5-9 m/s、Gs=100-800 kg/m~2s和下行床Ug=1-9 m/s、Gs=100-1000 kg/m~2s高密度操作范围内,详细研究了采样频率对压力
下行床反应器由于其床层内气固两相均顺重力场并流向下流动,使得下行床内气固分布较为均匀,颗粒轴向返混程度小,气固接触时间短,因此下行床反应器在超短接触的催化裂化过程,煤粉高温裂解过程以及生物质快速裂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下行床内宏观流动特性与提升管相比更为均匀。然而,学者们通过实验以及模拟的研究手段证实了下行床内存在颗粒聚团。因此,在对下行床的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颗粒聚
近年来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在化学反应领域,微反应器在实现安全生产和绿色化学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同时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双绿色”催化剂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本论文将微反应器应用于离子液体催化C4烷基化反应中,以实现C4烷基化反应微型化为目标,在烷基化模拟体系中液-液两相流和气-液-液三相流的流动规律和分相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烷基化反应规律的初步探索。首先,在同轴环
调研发现,国内苯和甲醇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式,大量生产装置停产,产品滞销;对二甲苯的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紧缺状态,过半需求仍需依靠国外进口。本文提出了苯和甲醇烷基化制二甲苯的工艺路线,解决国内芳烃市场产品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了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适宜反应条件。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初始活性增大,反应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当反应温度为460℃,反应压力为0.4 M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在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HSV分为HSV-1和HSV-2两种亚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HSV-1感染人口约为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HSV-2感染的人口也超过5.5亿。HSV感染具有溶细胞感染(lytic infection)和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两种形式,潜伏感染再激活是其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尽管对于
气固流化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效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热量与质量传递效率高、催化剂利用效率高等优点。前人已经对稀相床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颗粒浓度大、遮光率高的密相床研究较少。稠密气固流化床具有多尺度、非线性、非平衡等特征,难以测量和描述,当前对稠密气固流化床的研究多集中于A类颗粒,对工业中同样有广泛应用的B类颗粒和掺合颗粒研究很少。本文在一套300 mm的大型冷模气固流化床中开展实验
气固密相流化床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多个领域。甲醇制烯烃过程为典型的气固密相流化床工艺之一。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气相分子数变化引起反应器内气体线速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而影响甲醇制烯烃的反应特性及产品分布。因此,研究变气速密相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可为甲醇制烯烃等工艺过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搭建直径为200 mm,高4.5
催化干气制乙苯工艺中的烷基化固定床反应器在全气相操作下,反应性能将直接取决于冷料干气与热料苯蒸汽的混合效率。然而由于对气相旋流混合过程研究的不重视,在实际应用中要么采用结构简单的混合器而不能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要么采用复杂的气液多相混合设备而导致不必要的成本花费。因此,在深入研究气相旋流混合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专用的气相混合设备,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课题。本文采用基于大涡模拟(LES)的计算流体力学
二元醇,如乙二醇(EG)与丙二醇(PG),作为化工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主要应用于生产聚酯纤维、薄膜、工程塑料等。针对传统水合工艺存在水比大、反应条件苛刻、能耗高、收率低等问题,开发了低水比、高收率的绿色离子液体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开发了4种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应用于环氧乙烷(EO)水合反应。研究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且随着咪唑阳离子链长的增加,EO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