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复原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复原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环境、天气、相机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采集的图像通常是有噪声的和低分辨的。因此,图像去噪和图像超分辨等图像复原技术一直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研究者利用信号处理、基于先验知识和神经网络方法提出很多解决图像去噪和图像超分辨问题的方案。但这些大部分方法都忽视了复杂的随机噪声与复杂背景对图像去噪的影响、高频细节信息丢失及复杂的低分辨图像(带有噪声及未带有噪声未知损失程度的低分辨图像)对图像超分辨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任务本身的属性,通过信号处理和神经网络的相关知识,设计高效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复杂的随机噪声图像去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路径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该方法将深度网络扩展成宽度网络,提取更多互补的宽度特征,遏制复杂的随机噪声。采用重归一化技术解决低配置硬件平台上训练过程中样本出现的内部协变量偏移问题;采用空洞卷积技术提取更多的网络深层特征,扩大不同子网络的差异来提高去噪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如高斯噪声图像和真实噪声图像的已知类型噪声图像去噪问题,也能解决硬件资源受限时训练过程中数据分布不均匀的已知类型噪声图像的去噪问题。(2)针对复杂背景噪声图像的去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该方法考虑网络的复杂度和属性,并结合注意力机制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去噪网络,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噪声信息。为了提升图像去噪的性能和效率,采用空洞卷积技术和普通卷积技术在CNN中实现了一种稀疏机制,增强去噪效果。考虑到深度网络的长期依赖问题,采用长路径融合全局和局部特征,增强网络浅层对深层的作用。此外,采用注意力机制以当前状态引导之前状态,从复杂背景中提取显著的噪声;最后,采用残差学习技术把获得的噪声从噪声图像中移除。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已知类型噪声图像去噪和未知类型噪声图像去噪(盲去噪)问题。(3)针对高频细节信息丢失的图像超分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方法。该方法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低频信息和高频信息来增强超分辨模型训练稳定性。考虑到网络长期依赖问题,采用异构卷积技术获得不同类型的特征,融合这些特征加强网络浅层对深层的作用;为了防止多次使用异构卷积中“1×1”卷积引起的边缘信息丢失,采用残差技术融合所有网络层次特征,增强获得的特征;防止网络深层上采样忽视高频特征作用引起训练过程不稳定,采用细化模块学习准确的高频特征并获得高质量图像。大量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图像超分辨网络的训练稳定性,还能提升图像超分辨的性能与效率。(4)针对复杂的图像超分辨问题(带有噪声及未带有噪声未知受损程度的低分辨图像恢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方法。该方法通过增强局部的显著性特征作用来降低计算资源和结合自适应子像素技术训练复杂的图像超分辨模型。已有的大部分方法只是简单地融合层次特征,提升图像超分辨的性能,但这会增大训练过程中模型收敛的时间和造成计算资源浪费。因此,该方法通过一维的非对称卷积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增强方形卷积核的作用,扩大局部显著性特征在图像超分辨任务上的影响;考虑深度网络的长期依赖问题,采用残差学习技术融合获得的层次低频特征,增大网络浅层对深层的作用;此外,采用一组自适应的子像素卷积技术把低频特征转换为高频特征,训练固定缩放因子的图像超分辨模型、可变缩放因子的图像超分辨模型(盲超分辨模型)以及未知类型的噪声可变缩放因子的图像超分辨模型,使用户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合适功能,以处理图像超分辨问题。最后,采用残差技术融合高频特征和低频特征,解决网络深层上采样引起的训练过程不稳定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对称网络在固定缩放因子的图像超分辨和复杂的图像超分辨任务(可变缩放因子及未知噪声类型可变缩放因子的图像超分辨)上都获得了很好的性能。综上所述,本文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网络设计原理、目标任务的属性及应用场景中存在的挑战,提出更适合移动数字设备的图像复原技术,并通过方法分析和大量的实验说明提出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其他文献
硅陀螺具有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等特点,作为核心器件在战术武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硅陀螺接口ASIC是实现硅陀螺系统高度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硅陀螺接口ASIC的数字化能够实现硅陀螺的高精度数字修正和补偿,从而有效地提高器件性能。同时接口电路数字化也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硅陀螺数字输出接口ASIC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高精度硅陀螺数字输出接口ASIC研究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目标的位姿测量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等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光学图像的位姿测量技术则是近景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和遥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具有非接触、设备简单及测量精度高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线阵CCD、CMOS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线阵光学图像研究的深入,基于线阵光学图像传感器在空间目标位姿测量的优势得以展现。相比激光、雷达等其他非接触测量方式,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
硫酸盐侵蚀是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主要耐久性问题之一。硫酸盐侵蚀引起混凝土结构破坏屡有发生,然而目前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劣化模型尚未完全清晰,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尚处于定性层次,较难实现耐久性的量化设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揭示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建立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劣化模型,分析了硫酸盐浓度和温度对硫酸盐侵蚀的影响规律,在细观尺度下研究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损伤演
近年来,随着我国寒区重大工程实践的日益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包括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在高寒季节冻土区(如哈尔滨地区、吉林延吉地区等)陆续发现具有特殊不良工程性能且大面积分布的膨胀土。寒区膨胀土边坡失稳事例表明,高寒季节区周期性冻融作用成为诱发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深季节冻土区高铁建设中新近遇到的深厚残破积膨胀土尚属国际高寒区首次发现,所以目前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均无直
光致变色材料是在光的作用下,可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而使自身颜色也发生变化的一类材料。这种材料能用在显示器、光存储介质、紫外线探测与计量、光子计算机中。光致变色材料按材料种类可分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和无机光致变色材料。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主要有二乙烯、螺吡喃、偶氮苯及它们的衍生物。无机光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过渡金属氧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TMO)、金属卤化物和稀土配合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接收机技术逐渐向高频段、大带宽的方向迈进。传统的电子学接收机已经无法满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多频段、大带宽信号的接收。近年来兴起的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学方法突破了电子学上的限制,具有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点。随着光电子器件越来越成熟,逐渐在无线通信系统和微波雷达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多频段、大带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随着精密设备应用的拓展,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因其结构简单、构型多样、易于控制等优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提高放大倍数是增大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行程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柔性铰链的轴漂运动,柔顺放大机构存在放大倍数极限问题;多级放大机构虽然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但难以兼顾结构尺寸臃肿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柔顺放大机构的大行程压电驱动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从运动向刚度出发,深入探讨柔顺放大
随着新一代(高)超声速及亚轨道飞行器的发展,对新一代耐热钛合金提出了新的极限挑战。目前,使用温度最高的耐热钛合金有英国IMI834、美国的Ti1100、俄罗斯的BT18y以及我国的Ti60,但是一直没能突破高温钛合金600℃的“热障”温度。而原位自生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强度、蠕变抗性、比刚度、抗冲击性、疲劳性能等都比单一材料性能好,特别适合这种航空航天极端苛刻的工作环境,具有突破现有高温钛合
过渡金属尖晶石型氧化物不仅展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如多铁性,负热膨胀,磁形状记忆效应等,而且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微波器件、磁存储等,一直以来都是凝聚态物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尖晶石体系中,几何阻挫与自旋-轨道-晶格耦合直接影响材料的磁、轨道、结构等性质,但关于钛、钒基尖晶石中磁、轨道、结构相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争议与不清楚之处,比如反尖晶石中磁结构与几何阻挫之间的关系等。此外,尖晶石体系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合成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不但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性;一些植物蛋白也已被证实是可作为降糖降脂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本课题对松仁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出对糖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食品及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