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离子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残留,最终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本文针对Zn、Cu、Cr、As、Cd、Pb、Hg等七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MeHg,于福建漳江口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采集四种常见鱼类(棱鮻、斑纹舌鰕虎鱼、多鳞鱚、鲻鱼)及其可能的食物源。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计算鱼类营养级、分析食性来源;对比鱼类重金属含量、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含量特征,探讨影响重金属污染的因素;研究重金属的传递规律;对两地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了解该四种鱼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食用质量。为两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鱼类食用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分析比较,所得结果如下:1、东寨港地区棱鮻、斑纹舌鰕虎鱼、多鳞鱚、鲻鱼的δ13C值范围为-21.10‰~-12.57‰,δ15N值范围为:10.55‰~16.10‰。漳江口地区鱼样的δ13C值范围为-29.69‰~-11.88‰。δ15N 值范围为:5.48‰~17.26‰。两地鱼样的δ13C 和δ15N 值种类差异显著(p<0.05),地区差异不显著(p>0.05)。2、东寨港棱鮻、斑纹舌鰕虎鱼、多鳞鱚、鲻鱼的平均营养级为2.49~3.30,漳江口地区为2.11~3.02。且多鳞鱚与斑纹舌鰕虎鱼营养级相近,棱鮻与鲻鱼营养级相近。两地最高营养级均为多鳞鱚,比最低营养级鲻鱼高出近一个营养级。采集的可能食物来源中,浮游动植物、海藻、POM为鱼类贡献了大部分碳源,沉积物、红树植物的碳值贡献率较低。3、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中鱼类重金属分布特征为Zn>As>Cr>Cu>Hg>Pb>MeHg>Cd。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中鱼类重金属分布特征为Zn>As>Cr>Cu>Hg>Pb>MeHg>Cd。鱼体对不同重金属的积累因种类而异。从食性角度来看,肉食鱼类(斑纹舌鰕虎鱼、多鳞鱚)重金属含量相近,植食鱼类(棱鮻、鲻鱼)重金属含量相近。4、Hg、MeHg在两地鱼体内表现为生物放大作用,Pb、Cu在东寨港为稀释作用,漳江口为放大作用。东寨港地区,As、Zn、Cr、Cd、Pb与体长体重显示的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随着鱼体的生长,重金属表现为稀释作用。Cu、Hg、MeHg相反,为富集作用;漳江口地区,重金属与体长体重无显著相关性(p>0.05),Zn、Cu呈现出弱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现为稀释作用。5、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在两地表现并不一致:东寨港地区鱼体内Hg和MeHg、Zn和Cd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或加和作用;Hg和Cu、Hg和As、Cu和MeHg之间为拮抗作用。漳江口地区,鱼体内Zn和Cd、Zn和Cu、Cu和Cd、As和Hg、As和MeHg、Hg和MeHg存在一定的协同或加和作用,其余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显著(p>0.05)。6、两地鱼样的生物质量指数整体较低,只有As超出标准限值;但危害商数值显示,两地鱼样中的Cr、Hg和As含量均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综合考虑,建议居民减少该四种鱼类的食用量和食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