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线栓法构建大鼠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模型目的:通过线栓法构建一种新型CVST模型,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对CVST病程的发生、发展和相关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将84只SD大鼠按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假手术(sham)组:42只;闭塞组:42只。本研究参照MCAO模型的设计原理,经SSS由前向后插入自制线栓构建SSS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的SSS直径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根据多次测量SSS得出的数据制作线栓(总长度约lcm,直径约1.2mm)。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评估插栓前后脑表面血流变化,MRA追踪监测术后脑血管形态和血流改变,并结合大体表现和镜下观察进一步评估血管形态,应用HE染色观察CVST后的病理改变。结果:该部分通过线栓堵塞SSS,全部成功构建大鼠CVST模型。插入线栓后SSS内血流基本消失,SSS旁BV及毛细血管内血流较插栓前明显下降。术后SSS处于持续闭塞状态,但直窦内血流增加。在术后第7天可见SSS旁脑组织出现新生小血管,并于14天时数量增加;镜下观察见脑表面静脉淤血扩张、走行迂曲,静脉间建立吻合通路。结论:线栓法构建SSS血栓形成模型操作简单,创伤性小,稳定性好,使缺血时间和缺血部位精确可控,可以验证CVST继发的侧支循环情况。第二部分 大鼠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再通后的血流变化研究目的:观察CVST大鼠闭塞的SSS再通后的血流变化及相关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将42只线栓式CVST大鼠,按不同检测方法进行随机化分组,行HE染色(16只),大体观察(16只),散斑仪监测(4只),MRI监测(6只)。于SSS阻塞后6h行拔栓处理,模拟临床中的机械碎栓,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评估再通前后脑表面血流变化,MRA追踪监测再通后脑血管形态和血流改变,并结合大体表现和镜下观察进一步评估血管形态,应用HE染色观察再通后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SD大鼠拔栓后,全部SSS和部分BV内血流发生改善,但未立即完全恢复。伴随时间推移,SSS再通率逐渐上升,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即保持平稳。拔栓后,MCA分支和脑表面CAP的血流较SSS堵塞前增加。直窦内血流无明显变化,脑表面血管无明显扩张。大脑组织的HE染色未见明显水肿改变,未发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坏死。结论:SSS的闭塞再通可显著加快疾病的恢复,且这一过程不伴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CVST患者,早期机械碎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第三部分大鼠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继发脑组织损伤观察目的:探讨大鼠SSS血栓形成后继发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将183只大鼠按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sham组:61只;闭塞组:61只;再通组:61只。应用7.0T的磁共振扫描,T2WI和DWI序列追踪观察大鼠CVST后的脑水肿改变,并量化ADC值,进而对脑水肿类型进行判别。应用透射电镜观察BBB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并通过ELISA检测claudin-5和ZO-1的表达变化和血清中的浓度变化。结果:在CVST后,水肿的范围和程度均于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轻。ADC值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但无显著性改变,仅在术后第3天明显下降。DWI于闭塞后第3天出现局部高信号影,而后自行消退,T2WI无明显异常改变。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于第3天部分裂开,claudin-5表达水平于此时明显降低,血清中claudin-5浓度在第3天达到最高,于第7天后逐渐恢复。血管内皮细胞间ZO-1表达和血清ZO-1浓度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再通组的大鼠没有出现明显的脑水肿改变,且未发生紧密连接破坏,血清中claudin-5和ZO-1浓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SSS血栓形成模型主要表现为大脑的轻度血管源性水肿,并在早期伴发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BBB于早期发生破坏,而后逐渐恢复,血清中claudin-5浓度变化趋势在时程上同步于血管源性水肿和BBB破坏。尽快地解除静脉窦闭塞,可显著加快疾病恢复,并减轻脑水肿、BBB破坏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