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安塞县曾经是陕西北部最贫穷落后的农业县之一,近年,随着石油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内社会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深刻分析该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对科学制定农业与农村发展规划和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和当地土地数据的支持下,建立了安塞县土地资源数据库,对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如下结果。(1)利用GIS技术,系统采集与集成了安塞县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空间数据,建立了安塞县土地资源数据库。库中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子库的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土地类型两类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包括社会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环境、农民生活水平三类数据。可以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2)按照统计数据,由于退耕还林(草)项目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005年安塞县农耕地(包括园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28.37%,接近于根据土地类型特征、地貌特征(坡度、地貌部位)、土壤侵蚀与土壤水分特征分析确定的全县适合农耕的土地(包括临界类)面积比例(29.95%)。(3)安塞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农牧业用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和牧草地从1999年到2005年分别减少了25675.2 hm2、15995.2 hm2 ,林业、果(菜)园、工矿、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果园从1999年到2005年增加了79.2%。(4)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原来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与第三产业方向流动。从1989年到2004年安塞县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减少了20%。蔬菜大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多年间县累计发展大棚3万座,成为陕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大棚蔬菜生产县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截至2006年6月底,全县累计生产鲜菜9.2万t,产值达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5)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受到了经济、政策、科学技术的影响。工业对农业的返脯作用、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方向转移等,在安塞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正面效应。石油工业的发展促使当地工业与交通用地的增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副产品市场的发育带动了大棚蔬菜以及经济林果业发展;“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林地面积迅速增加和坡耕地的快速减少。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界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语用、语篇、交际能力、学习策略研究等方面,而构成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地位似乎日渐衰落。通过调查发现,构成学生阅
本研究根据仔猪的生理和行为特点,分别设计和采用几种甜味剂、香味剂和2种饲料颜色,探讨其对仔猪的诱食效果,共包括三个试验。试验一为几种甜味剂和香味剂对仔猪增重及血液生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流大都是从发达地区出发,对于在欠发达地区
分析了塔河油田管道腐蚀现状,研究了腐蚀的机理,阐述了对苛刻条件下管道的泄漏开展不同类型缓蚀剂加注防腐方式、单井管道分级管控方式等综合防治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分析了塔河
我国现行高校贫困资助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审核与评定方式存在弊端、资助缺乏后续动态管理、受助对象存在偏向性、资助力度与范围有待扩大。要完善我国现行高校贫困资助
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标准是判断特定事项是否属于内部控制缺陷的依据,包括内部控制偏差识别标准、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局限性划分标准、风险承受度标准。内部控制偏差识别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的生存发展方式、顾客的消费行为习惯等的巨大变化,由互联网引起的变革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环境下,服务质量管理也面临着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1970年代中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开始转向历史,而对历史的忽视却正是现在主流法经济学的特点。在法律、经济、历史这三个领域的跨学科互动中,我们鲜能够见到经济史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