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付体系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基础设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更加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非现金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和企业主要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在日常生活和小额零售领域已经十分普遍,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遍布所有的工作和生活支付场景。支付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信息经济时代,以支付体系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支付体系与交通设施、生活设施等传统物理因素一样,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型基础设施。本文以金融功能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为基础,将支付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进行交叉融合,研究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集聚效应,尝试探索信息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金融功能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阐述了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分析表明,完备高效的支付系统是城市金融体系的基础,为城市经济发展打通了资金融通的快捷渠道;支付体系的建设适应了信息技术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非现金支付同样具有的空间集聚效应,可归纳为规模经济效应、信息溢出、良好的流动性;非现金支付所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降低商品和服务交易成本的同时,促进了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和城市的集聚,同时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其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支付体系和非现金支付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基于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构建实证分析模型,从总量替代和增量替代两个层面对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客观上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非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流通和创造规律,对流通中现金形成明显的冲击。支付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非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交易资金的实时清算,减少了在途资金,加快了资金周转,隐形增加了经济领域实际在用的货币供应量,为经济活动效率提升提供了支撑。再次,本文运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总体上验证非现金支付与城市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然后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进一步分析三者的动态关联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均产生了正向影响,相对于票据支付,在中长期银行卡支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均更加明显。最后,以上述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和关联性研究为基础,本文分别从非现金支付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效应的角度,实证分析了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一方面,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从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发展两个层面对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银行卡和票据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支付工具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票据支付对第二产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银行卡支付对第三产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随着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布局日益优化,票据和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日益完善,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子票据交易便捷性高和操作风险低的业务优势更加明显,为加工制造企业提供了便利化支付;银行卡受理环境日益改善,信用卡又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居民日常消费,从而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本文对非现金支付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区位熵、集聚指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方法的研究显示,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存在一定的集聚特性和区域差异,票据和银行卡集聚指数均保持稳定,表现出了高集聚状态;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银行卡的空间关联性显著高于票据,现阶段我国非现金支付方式是以银行卡为主导;票据的空间关联性逐年下降,显示出票据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而银行卡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保持稳定。空间计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票据和银行卡交易金额每增长1%,将分别促进GDP增长0.11%和0.13%,银行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票据。非现金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发展这一途径,其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效应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第三产业占比持续高于第二产业,非现金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