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CO2和CH4是大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温室气体,在温室效应中,CO2占70%,CH4占23%,它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分别是60%和15%。碳素循环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一直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各生态系统碳素循环过程和碳通量特征进行着越来越深入的探讨。湿地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它是界于陆地和水体间过渡的一种特殊生态类型,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重要植物生长期内水位至少接近于地表;二是在土壤水处于饱和时段内,遍布喜湿性植物。湿地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湿地环境的水文特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湿地生物适应使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结构及功能,而且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湿地是具有能量积累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物理、化学条件使其具有“碳汇”的功能。湿地在化学元素循环中特别是CH4和CO2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释放中起着重要的“开关”作用,被称之为“转换器”。 湿地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研究湿地土壤CH4和CO2通量是研究湿地碳循环的关键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研究成为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对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国际上对人工湿地—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报道,对自然湿地温室气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沼泽湿地、泥炭湿地和河口滨岸湿地。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深度也逐渐增强。在一些大型的河口地区,如密西西比河口、欧洲大西洋海岸的多个河口、波罗的海沿岸河口,以及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滨岸地区均开展了CH4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其排放和吸收通量,揭示了其源汇特征、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并建立了CH4排放速率的数学模型。 目前国内对于碳排放和吸收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森林和草原土壤,在自然湿地碳排放的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我国拥有广阔的滨岸潮滩,是我国自然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其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仅在南方红树林河口地区开展了一些CH4排放的研究工作。长江口作为我国三大河口之一,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淤泥质潮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特有的河口过程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国际河口与海岸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