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大约在1592-1598年间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诗歌讴歌友谊,爱情和人类的创造力。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多处使用多重复义,具体体现在对不同行业词语的使用,文化典故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这种释义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本文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重审其美妙意境。第一章论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复义。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个久经探讨的问题。他的双关语精彩纷呈,有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两层含义,而是多重的。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一样,对一字的多种含义,持肯定的态度。正如史雷格尔所言,莎翁的作品洋溢着丰富的多重性,是非常值得赞美的,在他的剧作中是这样,在诗作中亦是如此。一词多义,是莎翁十四行诗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词的多义性引起了诗歌的不同解释,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第二章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化复义。文化复义指原诗表层即可感知的文化要旨,又指积淀于诗人心底而诉诸文字由神话原型所构建的丰厚的民族记忆。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引经据典,使这些诗歌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在莎翁的十四行诗中,从文化复义来看,本文所分析的这些诗,在表层所呈现的是对词语复义的运用,而在深层却有一种神话原型的支撑,从而使十四行诗有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莎士比亚运用希腊罗马神话从根本上旨在造就诗歌意义的层次性,即从指意到蕴意的上升,神话典故与叙事要素恰如其分的契合只是形成了文本表层共时性意义空间,诗人的意图经由神话典故融入诗中而成为深层寓意,导致内涵的衍生和意味解读的无限性。这些神话典故的使用所造成的诗的复义性和张力对读者和批评家尤其具有解读的魅力,这也显现了莎翁的深厚的文学修养。第三章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学复义。美学复义指诗人抒情状物因选用不同的意象以构成不同的意境而呈现出的艺术多重性。意象乃诗歌之灵魂,籍精炼简而将读者引入一个广阔的遐想的空间。其实质不仅在于主观情意与客观物景契合交融,更在于创造“象外之意”“意在言外”。意象既展示诗人丰富内心世界,又寓抽象模糊之义于具体丰腴物象。具有题外之旨和强烈艺术召唤力。本文认为,意象之美归因于其模糊的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广裹无垠的可想象、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接受,对于同一意象,不同文化的读者具有相异的阐释和具体化。意象的丰富性常常体现在“意”的多解、多意和“象”的模糊与不确定上,体现在诗的内蕴的丰厚上。诗人运用意象来丰富诗歌的内涵,这样更能激起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以有限的篇幅,留给读者思索、回味、深究乃至争辩的余地。诗歌的审美魅力就在于这种咀嚼不尽的美感因素和美学效果,就在于这种绵绵不尽的联想组合和潜藏韵味。总之,本文认为,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存在着三种类型多重复义,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赋予了十四行诗多义的美。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我们还会发现其他方面的特点,譬如,诗歌的形而上学艺术特点等等,值得我们继续挖掘、研究。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本文通过对宁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认
本文从“职业素质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甄选聘用人才的重要标准”的基本观点出发,首先通过分析职业素质的内涵、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现实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
变式是问题解决的有效铺垫,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变式还可帮助学生转变学法,跳出题海。要让学生自主变式成为解题教学中变式的现代发展方向。学生自主变式
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学科。其中心内容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抗否认性。目前,最实际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对
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中国古代雕塑,是指我国古代遗存下来,凝聚着历史文化思想、艺术审美理想、宗教哲学思想以及展现时代风尚和社会风貌的雕塑艺术作品。传统对中国古代雕塑
翁方纲"肌理说"是清前中期的重要诗学流派,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这一流派的认识还非常肤浅。"肌理说"的诗学精神是在对唐宋诗的批判继承中建构起来的,这一流派的存
任何一种命名,都可照亮意义,但同时也可遮蔽意义。现代文学史上,很多评论家更喜欢将萧红定位于抗日爱国女作家。这固然看到了萧红精神实质的某些方面,但是这一界定的依据是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它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尤其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当社会生活出
生态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是一项成功的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准,在中国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也在开发GSM产品。本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论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