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蒙汉族际婚姻的心理因素:人格特质,婚姻意志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如何处理好各个族群和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乎国家繁荣发展的前提,作为反映族群关系深层次状况的一个重要领域,族际婚姻日益引起研究的关注。我国内蒙古地区,近十年来,有着较高的族际婚姻率,这种现象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稳定,也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良好的民族关系。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地区的蒙汉通婚夫妻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影响蒙汉族际婚姻质量的心理因素。研究目的:本文从心理学视野,截取人格特质、婚姻意志两种重要因素,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研究蒙汉族际婚姻质量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作用、蒙汉族际婚姻的沟通运行机制,以及族际婚姻中和而不同的特点,从而为促进我国民族关系相互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成果和切实可行的民族团结建议。研究方法:①调查法:16PF人格量表、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MLOC)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内蒙古地区的150对蒙汉通婚夫妻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调查了128对一般家庭(族内通婚)进行比较;②深入访谈法:结合问卷结果,采用无结构访谈法分两次对内蒙古地区共60对蒙汉通婚的夫妻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内容:1蒙汉夫妻的婚姻质量受到哪些人口学变量的影响。2蒙汉夫妻的婚姻质量和一般家庭的婚姻质量是否存在差异。3人格因素、婚姻意志因素在蒙汉夫妻婚姻中所起的作用。4蒙汉通婚现象对民族关系融合以及社会稳定的意义与作用。研究结果:1蒙汉夫妻的婚姻质量会受到婚龄、婚姻类型、教育水平这3个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但在性别、民族、年龄、经济收入、父母婚姻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2蒙汉夫妻婚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婚姻质量总分,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与婚姻、角色平等性三个维度上。3人格特质和蒙汉夫妻的婚姻质量呈显著相关,并且影响蒙族配偶、汉族配偶婚姻质量的人格特质不同。婚姻意志总分及能力因子、背景因子和蒙汉婚姻质量存在显著相关。4蒙汉通婚有利于民族关系,其作用途径主要表现为蒙汉婚姻使得夫妻双方及其背后的家庭关系对对方民族认识上的加深、行为上的接纳以及导致深层次的民族友谊感的最终建立。研究结论:1婚龄、婚姻类型、受教育水平,这三种人口学变量对蒙汉夫妻的婚姻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2人格特质对蒙汉夫妻婚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人格特质不同,其影响婚姻质量的维度也有差异。3婚姻意志在蒙汉婚姻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力维度的降低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高。4蒙汉族际婚姻在心理层面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婚姻的特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与婚姻质量有关的人格特质和婚姻意志的不同。
其他文献
研究了PEG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下的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荷木(Schima superba)幼苗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 hm2(hectare)动态监测样地1993年与2007年之间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样地中胸径≥5 cm的乔木进行了每木调查。目前其树种组成的热带分布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法和比较法,对《蒙古译语》中的蒙古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内容进行研究。本文由导论、主体、结论、参考书、附录等部分组成。在导论部分中包括了资料说明
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不仅表现黑人女性寻求独立的自主精神,也传承黑人群体所固有的传统文化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例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探讨肝门
自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关村建立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北京就着手启动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由于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
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显著;在晚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为了研究长江源区植被盖度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过程的影响,在长江源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和30%的高寒草甸建立了天然观测场,采用小型蒸渗
目的探讨分析在心胸外科患者中优质护理干预模式的实施应用,以及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分组对比方式,对比观察两组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
研究一个地区猎物种群生物量能否满足捕食动物种群数量的需求,这对于了解濒危大型食肉动物是否受到来自于食物缺乏的威胁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重要。为了掌握黑龙江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