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兔肩袖损伤腱-骨界面修复的动物模型。2.评价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型(CPC-Ⅱ)对腱-骨界面修复效果,探讨其修复机制及其生物力学特性。3.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1.成年健康的家兔42只,体重3.18±0.32kg。用戊巴比妥钠水溶液取耳缘静脉注射行全身麻醉。在肩袖的冈上肌腱止点处行离断后重建,作为家兔肩袖损伤腱-骨修复模型。2.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观察:18只成年健康的家兔分为2组每组9只,取双侧肩袖共36肩。实验组术中在腱-骨界面填塞CPC-Ⅱ;对照组术中不填塞。应用过量戊巴比妥钠在术后2、4、8周,随机分批处死两组各3只,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处理后光镜观察。3.生物力学的测试:24只成年健康的家兔分为2组每组12只取双侧肩袖,共48肩。实验组术中在腱-骨界面填塞CPC-Ⅱ;对照组术中不填塞。应用过量戊巴比妥钠在术后2、4、8周随机分批处死两组各4只,取出标本。标本装入用塑料袋中,放入-80℃冰箱保存。实验前解冻,将标本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机上做拉伸试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结果: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观察:术后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HE染色相似见腱-骨界面宽度均较宽,界面主要由炎性肉芽组织为主,分布不均匀,腱骨细胞生长较少见。实验组抗体染色呈阳性染色较深,对照组染色较浅,染色不均。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HE染色见腱-骨界面炎性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增多,炎性肉芽组织向腱性组织过渡。实验组腱-骨界面连接较前更致密,对照组间隙宽度减小,也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实验组抗体染色表达呈阳性染色较深,对照组染色较浅。术后8周实验组见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出现类似直接止点结构,对照组以结缔组织为主。实验组与对照组BMP-2抗体染色表达区域呈阳性,染色均较浅,实验组染色更均匀有序。生物力学的测试:肩袖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在术后2、4、8周实验组分别是58.49±6.70N、79.92±6.35N、114.90±8.39N;对照组分别是50.34±8.21N、65.48±3.99N、77.29±5.36N。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组间总体上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肩袖腱-骨界面的刚度在术后2、4、8周实验组分别是20.76±3.11 N/mm、25.73±3.16N/mm、37.14±4.39N/mm;对照组分别是18.58±2.42N/mm、22.24±2.38N/mm、24.67±3.36N/mm。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腱-骨界面的刚度组间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1.兔肩袖损伤腱-骨修复模型可以作为研究CPC-Ⅱ对腱-骨界面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模型。2.CPC-Ⅱ能够在腱-骨界面重建术后早期促进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CPC-Ⅱ能够显著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及其刚度,试验表明CPC复合rhBMP-2对腱-骨界面修复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