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还是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以丰富的思想、独特的风格、深邃的意境、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发人深省的哲理性,成就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并受到世人瞩目。到目前为止,毛泽东诗词已被国内外广大学者和翻译家用多种语言译成多个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英译本最多。本文选取1965年牛津出版社的译本、1976年外文出版社译本(又称“官方译本”)、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赵甄陶译本以及1993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的许渊冲译本为研究语料,以接受美学为研究理论,一方面从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和语义修辞三方面再现了毛泽东诗词中的修辞美,另一方面还展示了毛诗英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叛逆及叛逆所带来的美感保真和磨蚀。这是当前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中的一个新尝试。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评价哪个译本最佳,而是探讨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以期向读者展示不同译本中毛泽东诗词的美。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毛泽东诗词及本文研究所选取的四个译本;第二章提出接受美学理论,介绍了“期待视野”、“视野模糊”、“未定点和意义空白”、“潜在读者”以及“召唤结构”主要概念,并阐释了该理论对于毛泽东诗词中修辞翻译的实用性;第三章论述了接受美学与毛泽东美学观的联系,并再现了毛泽东诗词的修辞美;第四章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从译者的双重身份出发,展示了毛泽东诗词英译过程中对于修辞英译不可避免的叛逆,并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本文的预期结论是:翻译的过程就是“期待视野”与“视野模糊”的融合过程。在接受美学“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思想指导下,译者应积极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然而,译者由于所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自身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最终产生了不同的译本。鼓励不同译本的存在价值,一方面体现了“百花齐放”式的文化交流与传递;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现有的翻译批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