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近年来河川径流又在大幅减少。经有关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都不足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径流减少,所以我们推测可能是土地利用强度和植被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因此,本文利用2009年QuickBird遥感影像和1986年、1999年的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DEM和坡位图,用ArcGIS等软件处理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柔远川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农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面积的90%以上,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结构变化不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也不大,其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比例较大,在1986年~1999年和1999~2009年两个时间段平均为28.7%。2.2009年柔远川小流域草地和农田各占流域面积的69.8%和21.7%;森林占流域的3.4%,灌丛占1.5%;其他类型面积较少。森林主要为疏林,郁闭度在0.03~0.45之间,平均为0.1;密度在93~1305株/hm~2之间,平均为260株/hm~2;冠幅在1.4~6.5m之间,平均为3.4m。灌丛以人工种植的沙棘灌丛较占优势,与森林相比,灌丛需要较好的光照条件。草地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根据人为活动可细分为苜蓿种植地、水平沟草地和鱼鳞坑草地,它们分别占流域面积的6.2%、4%和1.8%;但天然草地依然是主要的类型,占流域面积的57.8%。草地覆盖度不高,以中覆盖度(20%~50%)草地为主,占流域面积的44.2%,这包括全部的水平沟草地、鱼鳞坑草地和部分天然草地;高覆盖度(>50%)草地仅占流域面积的2.8%,且全部为苜蓿种植地。农田受人为改造利用的影响很大,除了原始坡形的坡耕地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梯田改造。现有梯田面积已经超过坡耕地面积,且坡式梯田与水平梯田分别占流域面积的6.5%和4.6%,坡耕地占流域面积的9.3%。川地农田则较少,其中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占流域的0.4%。其他类型中,工业用地面积为1.2km~2,主要是采油井场,大多分布在流域中部(县城周边)。农村道路面积为4.1km~2,多是随着采油井场而增加的。3.在柔远川小流域,虽然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组成没有变化,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和植被结构有很大改变,这进可能会对流域径流和水文水资源产生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