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9-2015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展的ERA-Interim大气逐日及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2400余个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插值建立了一套格点化数据集(CN05.1)中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7年青藏高原南北两侧位势高度场的变化,找出偶极子的变化特征,并定义了偶极子指数。通过分析确立了偶极子指数关键区内物理量变化特征。利用偶极子指数,研究了偶极子与西风带位置、强度关系,进一步分析偶极子的变化对我国西风、位势高度、涡度、降水、温度、以及西风急流产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高原周边纬向流型存在明显季节转变。3月到5月高原两侧槽脊线曲率逐渐加大,贴近高原南北两侧的涡度数值逐渐减小。春季三个月份高原南侧与北侧位势高度场均呈现出负相关,以5月相关性最好。选取5月高原南北两侧相关系数最好且涡度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作为关键区A(10°-26°N,60°-95°E)和B(41°-56°N,85°-108°E),定义偶极子指数为A区区域平均位势高度和B区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偶极子指数近37年总体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并存在一个准4a和一个准10a的周期。高原位势高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中第一模态呈现出偶极子分布形态,反向变化大值区出现在高原东北侧和南侧偏东,变化幅度由贴近高原处向高原两侧增大,负信号比正信号变化剧烈。春、冬两季高原南、北两侧有两支西风急流存在,春季南支西风急流增大,5月底出现中断,被东风所取代,10月重新出现。北支急流大值出现的时间位于4月和10月。23-32候高原上空南北两侧各有一支急流,第23候高原北侧急流中心逐渐北移且低空风速减小,南支急流北移逐渐消失,高原南侧低空受弱东风控制。对流层高层200hPa风速在高原北侧始终有一最大风速中心,其两侧风速均逐渐减小,并逐渐向东、向北推进。对流层低层600hPa高原北侧偏东地区有西风急流,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强度逐渐减弱,23-26候控制我国南海区域的弱东风逐渐增大,第27和第28候突然消失,第30候又重新建立。零风速线出现北跳现象。高原北侧脊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25候后减弱,高原南侧槽区4月下旬开始加深,27候达到最值后减弱但范围增大。偶极子强年西风带北跳和南撤时间均较晚。偶极子和600hPa西风带在我国境内除东北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而在孟加拉湾地区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偶极子与200hPa风场在我国整体除新疆西部小部分区域外均呈现正相关,在蒙古呈现出负相关。该指数与温度场在内蒙古-蒙古、东北地区呈现出负相关以及40°N以南大部分区域显著的正相关分布形式。结合位势高度场以及涡度场的变化趋势,偶极子强年,高空高原北侧位势高度值升高,此时低层高原北部受到负涡度控制,温度升高;而高空高原南侧位势高度降低,此时低层高原南侧受正涡度控制,温度降低。强弱年降水场差异明显,偶极子强年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内蒙的小部分区域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其他地区降水量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