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林演替动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揭示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影响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速度的相对重要性。本文以海南岛刀耕火种干扰后自然恢复的10hm2热带低地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恢复阶段的次生林(15年、30年和60年)和老龄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和种间关联,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比较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和老龄林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果表明,老龄林中不同径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径级间的物种相似度显著高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比例低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随着自然恢复过程的进行,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与老龄林的相似性也逐渐增大,支持演替平衡理论。所有恢复阶段样地中幼苗的个体、物种丰富度和基于多度涵盖估计量(ACE)都低于幼树和成年树群落,幼苗层物种组成与幼树、成年树也有较大差异,说明新增到幼苗群落可能是一个难于预测的过程。研究结果说明了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共同决定了次生演替的群落构建。应用空间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林龄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同时通过案例-对照设计检验密度制约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树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以聚集分布为主,小尺度上聚集的物种随演替进行逐渐减少。小树作为案例存在额外的聚集格局的物种数显著低于幼树的,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个体在成年树周围聚集程度在降低。小尺度上密度制约作用的强度随着次生演替进行逐渐减小,但随着尺度的增大其作用强度逐渐趋同。不同林龄的死树与成年个体存在空间相关的距离各不相同。研究结果说明密度制约在作用在次生演替群落中普遍存在,并且不同演替阶段密度制约作用存在一定差异。物种个体多度和生活史特性在不同林龄群落中的差异是影响密度制约效应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生境异质性、种子扩散限制以及种间竞争等对密度制约效应的检验存在干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在不同演替群落中种间关联性,对种间独立原则进行检验。我们假设由于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导致随机稀释效应将抑制物种的相关联,从而产生近似的种间相互独立。研究结果表明,不相关的物种对占的比例将随次生演替进行而增加,种间分离的物种对占的比例将随次生演替进行而减小。小尺度上不显著的种间相互作用的物种对占的比例随次生演替进行而增大。研究结果说明在物种极为丰富的群落范围内独立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值。我们的结果对更好地理解物种丰富群落中的控制因子迈进了一步,同时我们提出解释为什么在物种丰富的群落中物种布局是接近独立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