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工作温度低、高效、无污染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航海、航天、军事等多个领域。然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缓慢,需要催化剂来加快动力学过程,目前催化活性比较优异的主要是Pt基催化剂。而贵金属Pt的低储量、高价格,造成燃料电池总成本居高不下。同时Pt基催化剂仍然面临着Pt利用率低,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应用。因此开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工作温度低、高效、无污染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航海、航天、军事等多个领域。然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缓慢,需要催化剂来加快动力学过程,目前催化活性比较优异的主要是Pt基催化剂。而贵金属Pt的低储量、高价格,造成燃料电池总成本居高不下。同时Pt基催化剂仍然面临着Pt利用率低,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应用。因此开发低成本的低Pt和非Pt催化剂,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目前研究的关键,为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三项研究工作:(1)由Fe/Fe3C核和氮掺杂碳壳构成的核-壳结构材料由于其界面位置存在丰富的活性位点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然而,传统的液相聚合法制备此类材料通常会导致金属纳米颗粒分散不均匀、大孔缺失等问题,不利于形成高密度活性位和快速传质通道。本文提出一种“原位固相聚合策略”用于制备单分散Fe/Fe3C纳米颗粒嵌入的氮掺杂碳气凝胶材料:包含N、C、Fe前驱体的混合物水热反应后,溶液经液氮冷冻快速固化,形成含有均匀分散低聚物的冻结块。随后的冻干过程中,由于固体溶剂起到了大孔模板的作用,低聚物沿模板周围原位聚合成三维高度交联网络结构,该过程既有效避免了聚合中间体的紧密堆积,又防止了金属纳米粒子的团聚。最终得到的单分散Fe/Fe3C纳米颗粒嵌入的氮掺杂碳气凝胶(Fe NC-x)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中展现出超高活性,碱性溶液、0.9 V对应的半波电位和动力学电流密度分别达到0.919 V和7.83 m A cm-2。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金属纳米颗粒均匀负载的气凝胶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环境、能源、生命等领域。(2)传统后负载方法中,预先制备的活性金属纳米颗粒沉积到碳材料的孔道表面,导致传质通道变窄、纳米颗粒在孔道内壁的附着力较弱等问题。本项工作提出双模板法,通过协同组装软模板(CTAB)和硬模板(Si O2),成功将活性Pt3Co纳米颗粒负载在传质通道周围而没有占据任何孔道内部空间,从而形成传质通道开放、活性位点大量暴露的Pt3Co/C-O催化剂。其中CTAB模板产生的介孔用于限域生长均匀的2.39 nm Pt3Co纳米颗粒,Si O2模板产生的大介孔(2~9 nm)则专门用于传质。相较于后负载方法制备的Pt3Co/C-B材料,双模板法得到的Pt3Co/C-O催化剂传质效率提升了29%。在H2-O2燃料电池中,Pt3Co/C-O在超低阴极Pt载量(0.06 mg Pt cm-2)下,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33 W cm-2,同时介孔的限域作用使得Pt3Co颗粒在长时间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免于团聚长大,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耐久性。基于该项研究可以得到一系列活性位点高度暴露、传质效率好的催化剂。(3)膜电极中催化层的厚度直接决定了传质效率,催化层越薄,传质效率越高。而催化层的厚度则取决于Pt在碳载体表面的负载量。膜电极Pt载量一定的情况下,Pt在碳载体表面的负载量越高,催化层越薄。目前Pt载量通常为20 wt%,更高载量则容易造成Pt的团聚长大,表观催化活性降低。本项工作采用双模板法,通过协同组装软模板CTAB和硬模板Si O2,制备了包含单分散Pt Ni颗粒、Pt载量达33wt%的空心碳球催化剂H-Pt Ni/C。其中CTAB软模板形成的介孔限域合成了3.55nm Pt Ni纳米颗粒,Si O2模板则用于构建三维互通多孔通道。H-Pt Ni/C催化剂在阴极超低Pt载量(0.100 mg Pt cm-2)条件下,H2-O2燃料电池的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51W cm-2,比低Pt载量(13.3 wt%)催化剂L-Pt Ni/C(1.25 W cm-2)高出21%。其原因则在于小尺寸、高Pt载量合金催化剂通过降低催化层厚度很好地提升了传质和单电池性能。此外,该方法制备得到的Pt Fe合金催化剂H-Pt Fe/C,Pt载量也达到36 wt%。因此该双模板法普适性较好,可广泛用于各类单分散、高载量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其他文献
由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柑橘绿霉病(Green mold)是柑橘采后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主要采用一系列化学类杀菌剂进行防治,然而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常会带来病原菌抗性增强、农产品化学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解析绿霉病的致病机制,发掘天然无污染抗病产品对于防治柑橘绿霉病以及柑橘产业长久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指状青霉是一类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真菌,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升级阶段,传统增长力量减弱形成的经济减速带急需企业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加速成长。与此同时,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这也意味着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将更直接、更激烈,企业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机会。可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这也使得投资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具有抗干扰特性的奇特物质,它的主要特征为内部绝缘和拓扑保护的边缘态。由于拓扑绝缘体的特殊性质,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拓扑性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对比常规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拓扑和输运性质研究,库仑排斥效应(Hubbard模型)下的拓扑性质和相应的输运性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类石墨烯体系中,不同的拓扑相对应着不同的拓扑边缘态。例如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对应着一对具有自旋过滤效果的螺旋形边缘态,且
Al-Zn-Mg-Cu合金是可热处理强化的高强铝合金,在经过一系列热处理后可以获得与普通钢铁相当的强度,而重量却不到钢铁的二分之一,是制造航空航天器结构件的重要轻质材料。固溶、淬火和时效处理是Al-Zn-Mg-Cu合金获得优异性能的关键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实现对微观组织和性能的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固溶处理过程中,研究大多集中于提高固溶温度、延长固溶时间以期获得更大的过饱和度,但却对发生
三峡库区发育大量岩体滑坡堆积体,严重威胁库区人居、航运与大坝等安全,基覆界面形态及力学性质对这类堆积体稳定性及灾变机制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围绕三峡库区岩体滑坡堆积体稳定的基覆界面控制机制,采用统计、理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库区岩体滑坡堆积体时-空发育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覆界面形态与滑源坡体结构的相关性、堆积体渗透性及基覆界面强度与倾角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并以塔坪滑坡和藕塘滑坡为
机械零部件的表界面失效与其内部的材料微观结构演化密切相关,探索夹杂物与位错在非均质材料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机构的变形强化与破坏机制,在机械与力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以非均质机械零部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微观力学的基本理论,采用解析推导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夹杂和位错的微观作用机理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进展:1)基于格林函数和势函数理论,推导
番茄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肉质浆果,是研究果实发育的重要模式植物。心室胶质(locular gel)是番茄等肉质浆果的典型结构特征,其发育在果实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茄心室胶质是果实中除果皮外的第二大丰富组织,占果实鲜质量的23%左右。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主动清除衰老细胞和坏死细胞的基本的生理机制,这种生理过程对于植物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植物而言,PCD过程普遍存在于
与传统单一金属材料相比,多组元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除能够综合组元金属优势性能外,经过合理设计还能获得良好的冲击韧性、断裂韧性及抗腐蚀能力等。累积叠轧(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简称ARB)是一种剧烈塑性变形技术,可以在不改变材料体积的情况下实现大的塑性变形,为异质层状金属复合板材的结构设计、制备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累积叠轧工艺制备的层状金属复合板而言,界面结构和形貌与塑性
天然酯绝缘油作为一种具有高燃点、环境友好型液体电介质,已在配电变压器中得到很好的工程应用,并逐步开始应用于高电压等级大型电力变压器中。由于天然酯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组成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中带电粒子产生与消散规律有别于矿物绝缘油。随着天然酯绝缘油在大型电力变压器中推广应用,高场强下天然酯绝缘油及其油纸沿面放电带电粒子产生与传播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需要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高电压等级天然
随着全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致力于寻找能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新能源材料。而热电转换技术是一种直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废热回收发电。近年来,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热电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强晶格非谐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以本征低晶格热导率的Sn基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提升其热电品质因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载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