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发生率平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4.5%;绝大多数该类肿瘤为恶性肿瘤,常导致不良预后。即便是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往往不足1年。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被认为是一类有价值的肿瘤候选生物标记分子。研究发现受体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食管癌、黑色素瘤等)发生发展中共同起复杂而重要作用,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受肿瘤细胞种类和微环境的影响,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及相关细胞信号转导,产生相应的生物学行为,对于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手术切除人脑胶质瘤组织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EphA2、ephrinA1的表达情况,并采用CD105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探讨EphA2、ephrinA1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微血管生成及预后可能存在的关系。1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方法:采用阳性细胞百分比结合显色强度法判读结果,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分为以下四级计分:0分:阳性细胞数<10%;1分:10%~25%;2分:>25%~50%;3分:>50%~75%;4分:>75%。染色强度:无色0分;淡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色或棕褐色3分。染色程度评价根据两者相加之和分为0~3级,0级:0~1分为阴性(-);1级:2~3分弱阳性(+);2级:4~5分为中度阳性(++);3级:6~7分为强阳性(+++);染色程度1~3级为阳性。2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方法:胶质瘤组织内所有被CD105单克隆抗体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的单个细胞或细胞簇,不管有无管腔,只要与其邻近的肿瘤细胞或结缔组织等其他成分区别明显,即视为1个阳性血管计数,避开肿瘤坏死或出血区域,在低倍镜(×100)下选择新生血管最丰富的“热点”(“hot spot”)区,每例标本观察1张切片,计数高倍镜视野(×400)下5个微血管数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例切片的MVD值。3统计学方法:根据数据采集的不同方法及统计学处理的不同要求,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间EphA2、ephrinAl表达水平比较采用x2检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组间比较采用近似t检验,EphA2、MVD和ephrinAl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不同组间生存期比较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方法,并经Log-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EphA2、ephrinA1、CD105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膜,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核不着色。胶质瘤组织内微血管内皮细胞也存在EphA2的表达。2EphA2、ephrinAl和CD105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胶质瘤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1)(见Table1)。其中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EphA2、CD105表达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P<0.01),但ephrinAl的表达却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P<0.01)(见Table1)。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在62例胶质瘤中,除3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1例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及1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未检测到EphA2表达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EphA2表达,阳性率为91.93%(57/62);而8例正常脑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二者差异显著(P <0.01)(见Table2)。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 EphA2蛋白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 EphA2强阳性表达率为48%(24/50),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16.7%(2/12)的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Table2)。4ephrinA1在62例胶质瘤中,30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48.39%(30/62);8例正常脑组织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差异显著(P <0.01),且在大多数恶性脑胶质瘤中呈低水平表达,在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呈较高水平表达,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 ephrinA1蛋白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 ephrinA1强阳性表达率为6%(3/50),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33.3%(4/12)的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Table3)。5由单克隆抗体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脑胶质瘤组表达均值为34.26±12.61,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均值为2.75±1.28,脑胶质瘤组MVD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表达均值为38.46±10.14,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组中表达均值为16.75±2.99,高级别胶质瘤组MVD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Table4)。6MVD在5例EphA2表达阴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为17.60±6.58,在57例EphA2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为35.72±11.97,经统计分析可知MVD在EphA2表达阴性和阳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在32例ephrinA1表达阴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为39.19±10.20,在30例ephrinA1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为25.80±8.93,通过统计检验可知MVD在ephrinA1表达阴性和阳性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均值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7随着EphA2阳性表达强度增加及ephrinA1阳性表达强度降低,肿瘤组织的CD105-MVD也逐渐增加, EphA2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13, P <0.01)(见Table5),ephrinA1表达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0.772, P <0.01)(见Table6),EphA2的表达与ephrinA1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12, P <0.01)(见Table7)。8在62例胶质瘤标本中,EphA2、ephrinA1均阳性28例,EphA2阳性、ephrinA1阴性29例,EphA2阴性、ephrinA1阳性2例,EphA2、ephrinA1均阴性3例。按照胶质瘤标本中EphA2、ephrinA1的阴性阳性表达和CD105-MVD的高低表达(以均值34.26为界,分为低表达组L-CD105MVD(≤34.26)和高表达组H-CD105MVD(>34.26))分别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对胶质瘤患者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Logrank检验,发现EphA2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x2=9.487,P=0.002)、MVD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x2=31,725, P=0.007);而ephrinA1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却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x2=32.842,P=0.019)。多因素Cox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显示计分检验(score)p=0.0009,似然比检验(Change From Previous Block)p=0.0001,两种检验方法显示COX模型整体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风险因素分析显示EphA2、MVD和ephrinA1都是风险因子,EphA2(1.981)和MVD(0.965)的回归参数均为正值,说明其表达越高,生存期越短;ephrinA1的回归参数为负值(-1.114),说明其表达越高,生存期越长。EphA2阳性表达、MVD值增高、ephrinA1阴性表达均提示胶质瘤死亡的风险增加,其中EphA2的相对危险度最高为5.861(P=0.012),说明EphA2阳性表达的病人死亡的风险为阴性表达病人的5.861倍,CD105-MVD的相对危险度次之为2.625(P=0.021),ephrinA1的相对危险度最小为0.328(P=0.028)。EphA2、MVD阳性、ephrinA1阴性的胶质瘤病人较三者均阳性或三者均阴性或EphA2、MVD阴性ephrinA1阳性的病人生存期明显缩短。表明EphA2、ephrinA1和MVD均是影响胶质瘤预后的因素,且均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结论:1EphA2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特异性高表达、ephrinA1特异性低表达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且EphA2过表达和ephrinAl的缺陷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胶质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病及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EphA2、MVD和ephrinA1均是重要的恶性脑胶质瘤预后相关风险因子,EphA2阳性表达、MVD值增高、ephrinA1阴性表达均提示胶质瘤死亡的风险增加,均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同时检测EphA2、MVD和ephrinAl的表达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术后放、化疗方案的选择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EphA2/ephrinA1有望成为脑胶质瘤诊断和特异靶向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