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党争视域中的徐中行诗文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中行,作为一位文人来讲在明代文学排行榜上并不靠前,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处在二三流作家的位置。但是该作者有其典型性,即通过对他个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普通文人在明代是如何在政治斗争异常黑暗的环境下生存和反抗,以及这些政治活动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是明代普通士人的一个缩影,虽然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英,也不属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但是当我们想要了解明代士人心态的时候,恰恰就需要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状态,从而让今人更好地了解明代整个社会中的士人心态和观念。徐中行作为一个诗人兼士人,能选取的角度有很多。本文选取的是党争角度,首先党争现象在明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政治现象,而且会演变出众多的政治事件和牵连众多人物的政治命运。其次,观察后七子成员生平经历就可以发现,除了谢榛,其他成员都与官场打过交道。像徐中行,他的一生都在官场上,他的个人命运和他的政治命运是很难剥离开来的。最后,浏览徐中行诗集就可以发现,他的诗文大多围绕党争事件和党争事件中卷入的人物展开。本文引入了一个“视域(Horizont)”概念。本文所阐述的视域侧重于党争视域,主要是由朝廷党争活动圈定的。本文所要融合的视域是解释者视域(笔者的视域)和党争视域。之前的研究者所做的诗文研究只局限于文本,这样就会造成研究僵化、不全面的效果。通过党争视域的切入,就会产生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围的扩大,从而有新的收获。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明中晚期党争视域中的政治文化背景,抽丝剥茧般分析明代纠缠在一起的四股势力:宦官、言官、阁臣、嘉靖帝;二是党争视域中徐中行的政治命运和仕隐矛盾,即他在仕途上经历过哪些党争事件以及对他个人心态的影响;三是党争视域中徐中行的诗文创作,观察他的诗歌和散文是如何反映政治党争事件以及他个人对于各种事件的看法。通过对徐中行一生细致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总的来说是黑暗无序的,徐中行前期对于政治生活一直采取主动态势,然而他经常在政治命运抉择中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他后期整个基调是无奈入仕。他的诗歌和散文则是反映他心路历程的最好见证,在他的诗文创作中,有大量反映政治时事的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诗人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以来,经济快速发展,都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空气、水、土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的
本文以《文献通考·乐考》中的“引书”和“按语”作为研究对象。《文献通考·乐考》主要按照“文”、“献”、“按”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其中“文”、“献”主要采取引书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小说在文学界以惊人的态势掀起一股热潮,他个人及其作品也备受争议。与正统小说的崇高性、庄重性、严肃性相反,王朔小说消解了权威、崇高、庄严,消解
在评估方法上,美国已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出适用于专利、商标、版权的新的评估方法。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美国在综合运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还十分关注背景因
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成绩裴然、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其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其写作题材与创作视角的独创性为中国文坛增加了别样的色彩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刘辰翁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在生前评点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其中以诗歌、小说的成就为最。在诗歌评点方面,刘辰翁首先将成熟的散文评点范式引入
法官释明权系在大陆法系中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职权不断扩张的结果,应该属于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对辩论主义原则的“补正”,有利于促进诉讼效率的提高,能更有力地维
<正>亚特兰大的新生入学时,学校给每一位同学发一本《学生手册》。这本册子是亚特兰大教育委员会编写的,所以这些规定对亚特兰大地区的所有公立中小学校都适用。《学生手册》
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的主要内容是《三教毁伤论》,记录了增忍与李公度之间关于刺血写经的辩论,反映了佛道二教对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态度,表明了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其内容不可能源自《宋高僧传·唐朔方灵武龙兴寺增忍传》,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增忍所在地贺兰山白草谷能成为晚唐时期密教传法中心,离不开朔方节度使的推崇。与增忍相关的7件写卷中出现了13位在汉地活动的高僧,均与政
社会冲突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只在社会学领域被广泛讨论。而马克思的社会冲突论长期被歪曲为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只具有破坏性的反作用的理论。本文探讨了社会冲突论的历史渊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