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菌素产生菌菌种选育与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of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谱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是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d)发酵后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杀虫谱广,易降解,低残留,无抗药性,对人畜无害,环境污染少等优点,因而在农牧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该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多杀菌素的基本发酵条件。其次,建立了多杀菌素产生菌菌种选育的初筛方法,通过验证琼脂块固体发酵与液体发酵的相关性以及TLC与HPLC的相关性,确定了琼脂块固体发酵与TLC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为有效的初筛方法,提高了菌种选育的效率。此外,本论文还通过考察确定了紫外线诱变与DES诱变的最适剂量:紫外线诱变15 s,DES处理45min,作用浓度为1%。本论文还考察了刺糖多孢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的最高耐受剂量,建立了庆大霉素耐受筛选模型和红霉素耐受筛选模型。通过人工诱变和理性化筛选模型的应用,使多杀菌素的发酵单位由出发菌株的9.8gg·mL"1提高到57.5μg·mL-1。最后,本论文对多杀菌素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考察了前体物质及其补入时间等因素对多杀菌素发酵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最主要代谢酶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450),由于地域、种族、遗传、个体差异使该酶呈现出基因多态性,导致对药物代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从而对不同个体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YP2D6基因多态性与美托洛尔代谢的关系,评价不同突变位点对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对用
微针(Microneedle)透皮给药技术是在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nicMechanical System,MEMS)加工技术与经皮促渗技术研究日益成熟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方式,微针阵列(Microneedle Array)具有尺度小、强度高、可精确控制刺入位置与深度以及无痛穿刺等优势。微针透皮给药是采用微米级尺寸的微针阵列作用于皮肤表面,穿刺角质层产生数百上千个微小孔洞,从而
目的:本方出自古方,由补骨脂和胡芦巴两味中药组成。本课题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出新的配伍比例、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对该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材料与方法:一、对配方组成采用药效学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进行合理配伍比例的研究。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的方法,对方中药物进行提取,筛选出最佳提取条件,并确定成型工艺。三、确定合理可行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四、建立该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对不同生存期肝移植受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不同生存期的肝移植受者建立合适的他克莫司稳态谷浓度参考范围。方法:1纳入单口服他克莫司治疗的27例肝移植受者为试验组,根据其生存期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16例,1年≤生存期<5年;B组11例,5年≤生存期≤12年。选取年龄在41~59岁的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测定他克莫司稳态谷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