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大跨度斜拉桥自适应施工控制体系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新要求,大跨度桥梁的修建规模和数量与日俱增,同时大跨度桥梁是交通行业新技术集中应用与创新的综合体现。作为世界上第一座超千米级的特大跨度斜拉桥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该桥的施工控制首次采用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控制思路。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8192、51178394)”联合资助下进行的,旨在对几何控制法控制思路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完善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及施工控制技术,并为今后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经典梁单元理论及能量法原理,考虑线性应变和几何非线性应变的条件下,在应变能积分过程中,引入几何控制法中的两个关键参数(单元无应力长度l0和无应力曲率K0);在杆系单元刚度一般分析中,根据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分阶段几何控制法的几何非线性静力平衡方程。2.系统地探讨大跨度斜拉桥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与斜拉索张拉索力控制方式的单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相比较,明确了几何控制法计算分析的要点;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计算实例,采用确定性有限元法的分析方法,在考虑几何非线性下,当结构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全面地进行了施工全过程单参数敏感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几何控制法关键敏感性结构参数。3.关键敏感参数—主梁自重和斜拉索弹性模量为一定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时,基于蒙特卡罗一有限元法方法的随机结构计算思路和Latin超立方的抽样方式,进行了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法多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主梁几何线形、主梁应力及斜拉索索力在施工过程中关键控制阶段的响应概率分布情况及规律。4.针对几何控制法特点,对施工过程中误差的形成及变化情况进行了一般性探讨;当主梁自重荷载、主梁制造角度和主梁制造长度出现偏差时,研究了主梁线形误差和拉索索力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从误差传递的角度,当主梁制造角度和主梁制造长度分别出现偏差所引起桥梁结构施工过程中线形误差的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5.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作为施工控制实施对象,介绍了基于几何控制法自适应控制体系的控制原则和各控制阶段的控制标准;阐述了桥梁结构在安装阶段、边跨合龙阶段、中跨合龙阶段和成桥恒载阶段的实施情况及控制结果。
其他文献
鬼诗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先秦汉魏的发展,至唐代已蔚为大观。据统计,《全唐诗》专收两卷鬼诗,基本上出自于唐传奇中。鬼诗亦是唐诗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从六个部分对唐传奇中的鬼诗进行阐述:绪论,主要介绍鬼和鬼诗的概念、鬼诗的渊源,同时对古今关于唐传奇中鬼诗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依据《全唐诗》的标准,与鬼相关的诗歌均为鬼诗。唐代鬼诗具有典范作用,后代鬼诗的发展基本上受到唐传奇中鬼诗的影响。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实装演练能够让士兵们亲身操作装备,快速接收操作带来的反馈,教学效果较佳。但这种方法面临着不易开展,耗费资源等问题。随着
银杏属裸子植物银杏科,为落叶乔木,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和“活化石”。银杏叶的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被广泛用
澳大利亚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立和出台我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为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管理与评价提供
<正>《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作者:汪晓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7年暑假,"第四届全国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暨HPM暑期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HPM是the Relations Between
党政领导干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何选拔出一支作风过硬、能力过关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一直是社会各界不断探究的课题。而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本文利用2009~2013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考察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投资拉动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投资拉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都能显著推动高
<正>吴泽教授(1913.1.13—2005.8.6)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恩师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我更加深切怀念他。晚年时,他曾用"通古今指点江山,说未来经纬天地"来勉励自己的学生。
鸡蛋有哪些营养鸡蛋含有147%的蛋白质,116%的脂肪,并含有丰富的除维生素C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鸡蛋的蛋白质主要为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与人
期刊
通过分析安卓的这个平台,相对于其他系统更容易实现和扩展,通过Android Studio这个软件进行安卓学习系统的开发,通过和老师小组成员的讨论对于学习系统的架构的定位,做出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