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变为了城市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市民化的进程,但是这种市民化过程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人们自觉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由于制度的安排“被市民化”过程。这种被制度安排的市民化现象对新市民造成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受到影响而陷入困境,这种身份认同困境很可能会导致新的城乡冲突与潜在的社会危机。因此,新市民的身份认同已经成为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以往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等城市新移民研究的基础上,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郊区三区县的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新市民对于制度赋予的身份(农民)虽然有一定的认同态度,但这种认同的程度并不高;新市民群体迁入城市以后与城市居民的关系较为疏远,缺乏信任关系,很难使得他们对城市居民产生认同,形成了一种排斥性的身份认同;对于未来身份归属方面,新市民对此没有明确的定位,多数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新市民群体不仅没有融入到城市中,而且也回不到农村去,他们游离于两者之间,成为了“双重边缘人”。本研究指出影响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制度方面的因素,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制约,进一步加大了新市民的社会距离感,给他们标上了农民的标签;另一个是非制度层面,即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支持不足、情感支持缺乏以及实际支持的不足三个方面。新市民身份认同困境源于制度性身份与自我认同的身份之间的矛盾,而造成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地缘关系的断裂带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真空状态。所以解决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困境,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构建一种积极的城市人的身份归属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除此之外新市民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是前提和基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空间的创造是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