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完成相关准备、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申请在一级市场上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向投资者发售股票的行为。新股IPO是股份制公司由少数人持股模式转变为公共持股的重要步骤,也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新股发行定价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学术界关于IPO定价的有效性从未停止过讨论。主要因为新股发行定价是否有效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发行人、投资者以及承销商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股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着影响。但是从现实的股票市场数据来看,新股IPO后出现了IPO首日收益率偏高,IPO定价效率过低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都得到了不小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被解决的,需要我国政策制定者进行深入的考量和探索。经过对我国股票市场数据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首日收益率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A股股票市场的IPO首日收益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IPO抑价现象。这种高IPO抑价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合理成长。针对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体制缺陷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我国证监会在2009年至2014年间先后四次进行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这四次改革的平均间断时间不足两年,说明我国政府认识到了证券市场上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新股发行定价不合理的现象确实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证券市场上,也对股票市场的实体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认识到新股发行体制所出现的问题后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几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行体制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善,新股IPO首日收益率超高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本文着重在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新股IPO首日收益率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表现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影响股票市场抑价现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帮助监管机构出台针对性政策提高我国IPO定价效率,规范股票市场运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IPO首日收益率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简要概括了不同体制阶段对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前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IPO首日收益率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确实对抑制IPO首日收益率过高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其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IPO首日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行价格、发行规模、首日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及中签率等因素与IPO首日收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后,对全文的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且也对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