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童期多见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病因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特征性皮疹,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多伴有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多系统损害,如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童期多见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病因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特征性皮疹,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多伴有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多系统损害,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肠套叠、失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其病程数日至数年不等,近期预后与消化道症状有关,长期预后取决于其肾损害的严重程度[1,2],一般预后良好。目前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3-5],亦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表明,T细胞亚群的功能失衡极大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测定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水平的变化,探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以及证实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根据就治顺序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8天。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复方甘草酸苷(1~2mg/kg.d,最大量2mg/kg.d,不超过20mg),一天一次,治疗8天。此外筛选同时期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健康组及紫癜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水平,并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的临床症状缓解(消退)时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存在明显差异。2、临床症状缓解(消退)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紫癜组与健康组比较,CCR3水平明显升高,CCR5水平明显下降,比较均存在极大差异(p<0.05)。4、紫癜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CCR3水平降低,CCR5水平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大于对照组。5、两组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相比于健康组,HSP患儿CCR3水平升高,CCR5水平降低,说明HSP患儿体内存在Th1/Th2失衡,Th2优势表达。2、治疗后紫癜组,CCR3水平降低,CCR5水平升高,治疗组差异显著,复方甘草酸苷对HSP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CR3表达,上调CCR5表达来调节Th1/Th2失衡,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3、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SP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
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自1995年启动,经过18年的探索与尝试,伴随着广东省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逐步建设并不断修订了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建设一批具有省级示范意义的幼儿园、培养幼儿教育专家队伍等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广东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等级幼儿园评估历史的回顾,梳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的发展过程,使广大幼教工作者对这项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
目的: 通过对感染性休克早期犬肠黏膜微循环观察,及对反应肠黏膜损伤的血浆标示物半定量分析,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时肠黏膜损伤情况及肝素对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方
九年级物理课程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五节《密度与生活》有个小实验,点燃酒精灯,把一个小风车放在酒精灯上,小风车就会缓慢转动。但因小风车转动太缓慢,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实验效果变得明显,让风车转动得快些。 实验的原理:酒精灯火焰周围的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带动小风车转动。 目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课堂。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有效教学是我们老师的口头禅,也是我们每日工作的向导,或者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只有收获有效教学,我们才会更有效地发展,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许多探究和摸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困顿迷茫中,2012年加拿大的暑期精英班英语课程活动却让我与之不期而遇。 一、加拿大老师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为了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充分地了解加拿大,老师从不同角度选取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自行开发、确定、实施,由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性课程。最早源于西方,在中国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并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随着新课改热潮的退烧,以及应试考试的回流,许多地方的校本课程逐渐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意义重大,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小壁虎借尾巴》的:1.复习: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回忆已学内容。2.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小壁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