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内地方政府融资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我国立足实际,积极适应变化,大力推进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供给项目中的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作为主管单位,对PPP模式的推广、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南。财政部更是及时成立PPP中心,作为全国PPP项目推进和PPP模式实施的财政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性的PPP项目库,推出全国性示范项目,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各地政府闻风而动,推出了一大批PPP项目,尤其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涉及民生的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或迁建项目,被中央政府主管部门要求优先采用PPP方式实施。PPP模式无论是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工具还是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有效的手段,无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国在2013年大力推进PPP模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尽管PPP模式在国内应用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但学术界与实业界对于PPP的本质和精华认识远远不够。短时间内大量的PPP项目上马,一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对社会资本而言,如果对风险管理不慎,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和影响。本文结合PPP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通过对PPP模式本质的深入研究,给出了自己对PPP模式的定义。在大量借鉴同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PPP项目失败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以项目推进时间为轴,按PPP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得到了28项风险因素清单,为PPP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PPP模式项目风险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除风险,风险的控制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管理。在风险估测阶段,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计算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项目的总体风险度和具体风险后果的分担。风险管理环节中,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借助参与LC-SPV项目的机会,以LC-SPV项目为例,应用文中理论和算法,界定了该项目主要的风险因子并给出了具体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结果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之间进行了分担。通过案例,一方面及时估测了项目风险并对其加以管理,避免了损失的产生或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文章的思路和算法基本可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PPP模式经历了短暂的低谷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PPP模式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完善,PPP模式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需要解决回归PPP本源和完善国家立法等诸多客观障碍。文末对PPP发展方向的展望和预测,也代表了我们对PPP模式发展方向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