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南部、西南及西北等边陲地带,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习惯、疾病种类、用药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因其独特性和草根性仍然沿用至今,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本研究以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应用、传承与保护为主题,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本研究以苗族特色医疗技法为切入点,通过民族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视角,采用查阅、收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随机取样、典型取样、关键人物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深入贵州省、湖南省这两个我国最大苗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研究苗族地区现存特色医疗技法的应用情况,总结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苗族特色医疗技法;通过对巫文化与蛊文化与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相关性研究,深入分析了苗族巫蛊文化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至今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传承现状、传承形式、传承载体的调查研究,以及苗族地区广大群众对其认知度、信任度、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来分析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传承与保护模式。
本研究的结论:
1.通过查阅文献和到苗族地区实地调查研究,对现存能识别的苗族传统医疗技法全面地进行总结、收集,并通过病历资料回顾、整理、分析对其功效、适应症、分类及操作方法、临床病例应用、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等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出一套具有苗族特色,在广大苗族地区临床广泛应用的苗族特色医疗技法。
2.苗族地区的巫术是建立在苗族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现今仍作为求医过程中的补充手段,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明显地起到了让患者心理平衡与安慰患者的作用。苗族地区的部分传统特色医疗技法早期是由巫蛊之术演变而形成。苗族传统的巫蛊文化是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重要的传承载体。
3.通过对苗族特色医疗技法认知度、信任度以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苗族特色医疗技法在苗族地区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丧失较为严重。苗族特色医疗技法在风湿、皮肤病、外伤、儿科疾病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并具有简、便、灵等特点。但掌握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人群在急剧减少,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大多数苗族群众表示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面对苗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优势病种,仍然会选择苗族特色医疗技法治疗,并支持大力发展,促进传承与保护。
4.通过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研究,发现传承人的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并且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人缺乏正规化、专业化的传承队伍,传习人数量也急剧减少。传承形式以个体化传承为主,覆盖面小,没有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传承特点。传承早期主要是以巫术、语言、行为等为主要的传承载体。
5.阐释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其科学内涵,整理规范医疗技法的操作,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技法标准,来保护和传承其医疗经验。深入挖掘其特有民族文化背景,通过传承人与传习人的制度,逐步纳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结合当今社会对医疗市场的需求,整合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在养生、保健、康复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创建民族医药养生保健品牌,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保护与传承。从医学、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建立一种新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