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应用、传承与保护--以黔南、黔东南、湘西地区苗族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南部、西南及西北等边陲地带,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习惯、疾病种类、用药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因其独特性和草根性仍然沿用至今,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本研究以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应用、传承与保护为主题,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本研究以苗族特色医疗技法为切入点,通过民族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视角,采用查阅、收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随机取样、典型取样、关键人物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深入贵州省、湖南省这两个我国最大苗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研究苗族地区现存特色医疗技法的应用情况,总结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苗族特色医疗技法;通过对巫文化与蛊文化与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相关性研究,深入分析了苗族巫蛊文化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至今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传承现状、传承形式、传承载体的调查研究,以及苗族地区广大群众对其认知度、信任度、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来分析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传承与保护模式。   本研究的结论:   1.通过查阅文献和到苗族地区实地调查研究,对现存能识别的苗族传统医疗技法全面地进行总结、收集,并通过病历资料回顾、整理、分析对其功效、适应症、分类及操作方法、临床病例应用、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等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出一套具有苗族特色,在广大苗族地区临床广泛应用的苗族特色医疗技法。   2.苗族地区的巫术是建立在苗族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现今仍作为求医过程中的补充手段,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明显地起到了让患者心理平衡与安慰患者的作用。苗族地区的部分传统特色医疗技法早期是由巫蛊之术演变而形成。苗族传统的巫蛊文化是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重要的传承载体。   3.通过对苗族特色医疗技法认知度、信任度以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苗族特色医疗技法在苗族地区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丧失较为严重。苗族特色医疗技法在风湿、皮肤病、外伤、儿科疾病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并具有简、便、灵等特点。但掌握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人群在急剧减少,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大多数苗族群众表示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面对苗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优势病种,仍然会选择苗族特色医疗技法治疗,并支持大力发展,促进传承与保护。   4.通过对苗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研究,发现传承人的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并且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人缺乏正规化、专业化的传承队伍,传习人数量也急剧减少。传承形式以个体化传承为主,覆盖面小,没有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传承特点。传承早期主要是以巫术、语言、行为等为主要的传承载体。   5.阐释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其科学内涵,整理规范医疗技法的操作,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技法标准,来保护和传承其医疗经验。深入挖掘其特有民族文化背景,通过传承人与传习人的制度,逐步纳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结合当今社会对医疗市场的需求,整合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在养生、保健、康复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创建民族医药养生保健品牌,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保护与传承。从医学、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建立一种新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技法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其他文献
近年我国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同时大批的自然保护区在国家领导与支持下,开始向国家公园的模式进行转型.在首批国家公园的建设中,百山祖可谓是别具一
岑参巴蜀山水诗具有“奇丽”的风格特征,清末民初的巴蜀文人把岑参视为描写巴蜀山水的第一人,对其风格有继承亦有发扬.其中原因与西蜀派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文化特征和心理状态
2019年上映的新版《小妇人》在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做了种种改编,片中女性形象以一种多层次的方式得以展现,尤其是以乔和艾米为代表的符合现代精神的直率、倔强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法治疗湿热瘀毒型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总结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丰富治疗思路。  方法:将52例肝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者剧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足部容易发生溃疡,严重时甚至导致截肢,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加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