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日交流日趋紧密的当代,围绕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口译活动也日渐增多。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口译研究的热情也逐渐增加,因此产生了对口译活动细分化研究的需求。过去,众多学者着眼于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等主要口译形式的研究,而没有对视译(Sight Translation)进行集中、细致的考察。对此,曾有论述将视译看作是口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谈论译者接收信息的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针对中日视译展开的实证型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围绕中日视译中意群划分单位,总结出其规律以及特征,以便提高中日口译的译出质量。本稿主要从口译理论与视译实践中出发,采用来自5名口译员的音频录音与书面资料来分析视译的处理单位的各个方面并探索其生成原因。在这里,识别意群的划分主要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通过音频录音中的停顿,来区分输出意群;通过请各位译员在译前用斜杠在稿件上做标记,来区分输入意群。同时,结合具体应用,明确处理单位的切分类型。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释义派口译理论、图式理论以及各种口译过程模型,作为本稿的理论框架,并将视译中的处理单位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初步归纳整体出视译处理单位的分割类型,以及其与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的处理单位的差异。由相关数据显示,处理单位在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会因译者的个人差异而发生变化。通过整理视译处理单位的规律与特征,希望能系统地探讨该口译形式下的中日口译的特点。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希望对于一些口译问题,能给予一定的解答。如,如何切分语篇、什么是最优的口译处理单位等问题,希望能给予一定的解答。同时,衷心希望通过了解、掌握这些规律、特征,可以使译员能更高效地进行口译工作;使准口译员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训练;使针对口译处理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者能获得一些提示。